我个人倾向于人类是一部有大量预写程序,但预写程序相互间,与人体之间,与环境之间,都会随时随地发生完全不同的反应,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结果的机器,所以人类是可以预测的,却又是不可以预测的。
这个与黑箱操作十分相似,而大量的研究目的就是想要揭开黑箱的外壳,看到黑箱里面的东西。
我个人的观点比较悲观些,要揭开这个黑箱,就如同你要观察量子运动情况,但是你的观察动作本身就会改变量子的运动情况,所以我们得到的都是概率,而不是确定,然而人类最喜欢的不是猜,而是确定。。。
#曼昆经济学7#vh同学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结论:市场上的供求均衡可以最大化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
1.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的量。
在需求曲线上,任何一个价格点上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如果我的支付意愿很高,也就是我对这件商品的估值很高,成交之后我赚的就很多;反之另一个人支付意愿很低,要非常低价他才会购买。
需求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三角部分表示消费者剩余
价格降低,消费者剩余提高
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购买一种物品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赚到的感觉(本质上,所有营销都是为了提高消费者剩余)
2. 生产者剩余:出售的价格减去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成本)
供给线以上,价格线以下的三角部分表示生产者剩余
价格提高,生产者剩余提高
3. 市场效率
总剩余(薛老师所说的交易剩余) = 消费者剩余 + 生产者剩余 = 买者的评价 - 卖者的成本
*效率*就是让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如果一种配置无效率,那么买卖双方的一些潜在利益一定没有实现。
市场
1.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家,这种评价由他们的支付意愿衡量
2. 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买者
3. 自由市场生产出使总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不多不少。
以上讨论的前提有两条
1. 市场完全竞争。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会出现“市场势力”来控制市场价格——未必是抬高
2. 市场结果只影响参与买卖的双方。对第三方的影响就是“外部性”。
市场势力和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