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不妥协、不转移、不冷战,四步应对孩子哭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哭,就成为了孩子手中的大杀器,他们会利用哭泣、尖叫,甚至撒泼打滚来争取各种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都知道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不能向这“一哭二闹三上吊”妥协,但实操起来,却困难重重。你们家是不是也会有这些场景?一、和孩子激烈对峙,最终因为长辈的干预,不得不妥协,求个天下太平;二、智技百出,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忘记他刚刚坚持想要的东西;三、恶狠狠留下一句“哭!你使劲哭!哭够了再来找我!”,然后把孩子独自留在角落哭泣。



第一种情况无疑是很糟糕的,下次孩子不仅会变本加厉地哭,还会边哭边大喊“妈妈坏,不要妈妈,我要爷爷”,那真是规矩没立起来,还顺手领了一个扎心大礼包。第二种方法,也许可以止住孩子的哭泣,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下次孩子还是会用哭闹来要挟你,而你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却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毕竟,与你主动提供给他的相比,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嘛。至于第三种方法,有时,父母会发现这个方法是奏效的,孩子确实可能变得不那么爱哭闹,但这个方法是有问题的。想象一下,当你因为被拒绝而委屈、愤怒,甚至想大哭一场的时候,你伴侣在一边冷眼旁观,甚至还凉飕飕地补上一句“你自己哭会吧”,你是什么感觉呢?相信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冷暴力吧。用冷暴力去对付孩子,其实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逃避、孤立、不接纳的态度,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哭泣的代价就是失去我的爱”。孩子会出于被抛弃的恐慌而停止哭泣,但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宣泄,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压抑、讨好,缺乏安全感。



那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带孩子进入不受打扰且安全的环境

我们可以抱着孩子回到自己房间里,关上房门。这一步很重要,首先,可以切断孩子和刺激源,让孩子比较容易平静下来;其次,孩子来到熟悉的环境中,会更有安全感,情绪也会更容易平稳;最后,关上房门,也可以避免长辈的突然闯入,打断你和孩子的交流过程。

二、温柔且坚定地陪伴

带着孩子回到房间之后,不要离开,也不要急于和孩子说什么,要温柔而坚定地陪伴孩子。什么样才算是温柔而坚定地陪伴呢?要做到五个不: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讲道理,不要离开,也不要哄劝。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身边,可以抱着他,也可以只是陪着他。我们是有态度的,是坚定的,但我们也是包容的,是接纳的。我们在孩子身边,要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你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哭闹也不能改变这一点,但你的情绪是被接纳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有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而爸爸妈妈会永远站在他的身边陪伴他、支持他。



三、表达你的关爱

在孩子的哭闹告一段落的时候,要及时表达我们的关爱。比如给孩子拿一块热乎乎的毛巾,擦擦因为哭泣而肿胀不适的眼睛;比如给孩子拿一杯温水,滋润一下因为哭闹而干涩的喉咙;比如给孩子切点水果,安抚一下饥肠辘辘的小肚子。这个时候孩子的状态是很脆弱的,我们需要用实实在在的关爱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被支持和被接纳。千万不要出言讥讽,不要说“让你哭,你看你眼睛疼了吧”“哭哭哭,没哭够尽管哭”,这都是在把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而适时的关爱才能把孩子拉回我们身边。

四、先休息,再复盘

复盘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有了充分的、到位的复盘,孩子的认知才能逐渐向“为什么不可以”拓展,孩子才会逐渐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但是复盘绝不可以急于求成。孩子擦完脸、喝完水、吃完东西、情绪平稳之后,我们也不要急于开始说教。我们可以先陪孩子做点别的,让孩子的情绪和身心都得到充分的休息。孩子的大脑发育阶段决定了他的理性脑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回归,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回归理性状态,之后才可以开始复盘。也许是当天晚上的亲子时间,也许是过两天之后晚上的亲子时间,根据你的经验,找一个孩子情绪良好的状态,找一个独属于你们二人安安静静的时光,开始复盘。复盘不要太着急,但也不要等事情过去太久了,久到孩子都基本忘记了这件事,那可就起不到“就事论事,吸取教训”的效果的,甚至可能直接就变成讨人厌的“翻旧帐”了。




复盘,不是一味的说教。我们可以先引导孩子说,让孩子说出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想法、感受,然后在过程中去引导孩子、帮助他梳理,帮孩子更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也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少用“你应该。。。。”高高在上地指导;可以多说“你想想如果我们。。。。是不是有可能会更好”。

把孩子放在一个更平等的位置上,以一种商讨的态度去寻求你们都可以接纳的解决方案,对孩子来说一定更舒适更容易接受的状态。

我曾听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为什么北方冬天的户外明明更冷,大家却感觉比南方的户外更舒适呢?这是因为在北方人们可以在屋里的暖气边积累足够多的温暖,去抵御户外的严寒,但是在南方,却没有机会去积累温暖,只能感受到越来越冷。

我们在孩子哭泣时的每一次陪伴,其实都是在给孩子的内心增加抵御未来的风霜雨雪的底牌,这些温暖的回忆会伴随孩子一生,这也就是“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这句话的意义吧。

一个懂得自己感受,情绪被接纳、有出口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更有心理韧性的孩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