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是个永久的话题。我们很多人,早出晚归,更有甚者常年在外打工,日复一日,一年到头就是为了一份糊口的收入,没有剩余财富。在世界另一个半球的美国,比尔盖茨也早出晚归,但他除了吃穿不愁,他的财富超过500亿美元,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年的投资收入也可有50亿美元或是更多!
可能有很多人感到奇怪,我们中国人既然已经是如此勤劳,却为何不能富起来呢?
为什么普通人做小买卖,永远都摆脱不了“勤劳而不富有”的低级循环?
普通人做生意,力气都下得很大,回报却都来得很小。
我们每天苦哈哈地干了太多没意义的事情。
我们很多人不停的加班,不停的努力工作,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却没能攒下钱?许多人的一生都很勤劳,却偏偏一生穷苦,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不会理财,你的财富被时间吞没了。
财富水平为什么这么千差万别?
今天的世界里,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是否还“勤劳致富”?如果不是勤劳,那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打拼积累的财富,总感觉到被慢慢稀释掉了呢?
有没有好的办法尽可能实现财富和资产的增值,以此来应对通货膨胀资产贬值的影响呢?
我们人一生创造的价值=劳动时间*劳动效率。
大家的劳动时间是有边际的,但劳动效率就难讲了,说实话,让人一生创造的价值在未来不被稀释或者不被通货膨胀是最难的一件事。
1.钱的时间价值
钱是有时间价值的,很多时候,我们赚了钱就存到了银行,虽然银行会付给你一定的利息,但是你存在银行的钱所得到的价值,相比于银行用你的钱得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通货膨胀给吃了。
比如,你把钱存银行,再从银行贷款,你绝对会亏本,因为银行的贷款利息比你的存款利息要高。
2. 意外支出
俗话说的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很多时候,我们按照正常的预算存钱,买房,买车......
但是对于许多人而言,偏偏会发生一些预想不到的风险,无论是哪种风险,都会让自己的财富流失,甚至有一些灾难可以让自己积累的财富付诸东流。
我们习惯了把钱存银行,却没有习惯把一小部分钱拿出来抵御风险,这样,我们对财富的把控就变得被动了。
3.缺乏财商
时代在变,唯有学习与人脉不可辜负。
社会一直在淘汰有学历的人,却不会淘汰有学习力的。
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是软卧,本科的是硬卧,专科的是硬座,民办的是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所以,想要改变口袋,先要改变脑袋。
脑袋决定口袋,口袋里的自由决定你脸上的笑容,决定你一生的幸福!
作者在书中说:在国家体制不完善的时候,个体是很难崛起的,因为多数只能靠劳动力创造价值。而发展中国家,却可以通过无形资产创造价值。这两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差距,是用几何倍数来计算的。
当今知识付费的时代,樊登通过出售讲书知识,2019营收破10亿,逻辑思维CEO公布得到App运营数据:营收超2亿元。还有不断涌现的知识变现的个体,王晓波,王潇,李笑来等等。
在王朝历史下的勤劳人不富有情可原,但今天,如果你很勤奋却不富有,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创造收入的方式了,一定是你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你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怎么办呢?
4.创造财富的三个维度
首先是深度:
就国家而言,深度的阶段是通过工业技术提高效率来创造财富的,而匹配到个人就是,提升技能专业度劳动创造财富。
其次是广度:
广度阶段国家是以劳动的价、体、量的总体上升来创造财富的,而个人把自己的价值从价、体、量提升曝光率跟国家在广度阶段创造财富是同样道理。
最后是长度:
长度即证券制度下的金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预期的未来财富,刺激内需,变成推动当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个人则把自己未来财富,用于当下的奋斗资本,提升自我价值和个人品牌影响力,最终通过工作、创业、投资把自我价值转换成为财富。
总结:
如果十年前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那么,其次就是现在。
不要迟疑,从阅读建立知识体系开始,找到一个领域,十年时间挖一口井。慢慢去践行陈志武教授建议的人生过法,我相信只要去做,结果一定不会差,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