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佳怡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41位亲朋志士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汇编诸人诗作,自为其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本享一觞一咏之乐,王羲之正因这美好之事而引发思考,静悟人生而生痛生悲。痛美好的情感不能永恒,痛美好的事物不能永在,痛美好的生命不能永存。
有人把记忆比作海滩上的足迹,把时间比作海浪,无论当时的记忆多么清晰,多么厚重,终究敌不过时间的冲刷,最终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王羲之说得对,“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人这么感叹,百年前他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恍若穿越时空,虽然空间上并非同一,而精神上却产生了共鸣。所有看似坚不可摧的事情,所有刻骨铭心的情感,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多年之后再回忆,那种当时的感慨和悸动,都会因时间的抹灭,变得缺失淡然,那种情感再也不会如初。我总觉得这是可悲的,因为人最宝贵的,就是我们有不同于动物植物的强烈情感和思想,这是我们作为人的特殊价值,这种精神层面的感受和体会,是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但是这种强烈的情感不能长存,不能永恒,实在是令人痛心。当初我的热情和我的痛苦何去何从?都被时间抹平了啊!王羲之也这样感慨,情感不能永在,事物和生命都不能永在。
何人不惜!何人不痛呢!苏轼游赤壁之时,友人也曾感慨自己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作为一个个体,人的一生,人的存在是多么渺小。或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在此迷茫而不知所措过。苏轼很豁达,他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愿活在当下,活出自我,不奢求不遥想,不急切不羡慕。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也对于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身处无法改变现状的人生悲剧之中,在纠结和思考过后,他还是悲慨“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等同生死,在生之时,“给生命留下更多的强力瞬间和不朽证明,努力活出生命的密度和质感”,于是他“列序时人,录其所述”,用记录的方式让美好之事长存,这是他的切实行动,也是他对美好长存的执着,对世事变迁的抗争。
于我而言,或许我未曾想过让生命长存的豪情壮志,出于己愿,也总想让美好长存,希望时境变迁,未来的风尘仆仆的我,仍能记起琐碎的快乐,忆起当时的初心,也许只是读书的喜悦,遇事的感动,或是与朋友畅谈的欢畅,分别的不舍,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情感和悸动,在我看来都是珍贵的,美好的。我能做的,就是将这些瞬间写下来,记录下来,用图像,用照片,用文字。也许相较于名人志士用奉献,用文学,用才华来获得永恒,而我用这样的方式求取长存显得微薄而不可言。活在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生命丰富不留遗憾,也莫非不是一种让生命永恒的方式。
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