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这个东西,可以帮助人们去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它就像一名监工,当你有所松懈时,它会督促你去做不想做的事情。
意志力是体力、脑力和情绪的综合体。它也是有配额的,用完了就没有了。
当体力充沛、大脑清醒、情绪稳定时,你的意志力就强;当体力、脑力、情绪有一个消耗殆尽时,你的意志力也会消耗的差不多了。
因而我们不能一味地消耗意志力,而是要学会做减法,减少意志力的消耗,把意志力都用在刀刃上,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
书中介绍了减少意志力消耗的两个方法。
一是减少非必要的意志力消耗。
比如说买东西,我们都知道要货比三家,但其实像买菜、买衣服有时就没必要为了节省几块几毛钱,去走好多家,反复比较价格。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意志力,结果只省了几毛钱。当然,除非你真有那个精力,有那个兴趣爱好,去逛去对比,那也无可厚非。
买完之后就不要再想着是不是买贵了,买亏了,总是瞎担心。因为贵也有贵的道理,没必要再去想这个事情,买东西这个事情已经完成,再想也没用,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添烦恼,增添懊悔。这样反倒得不偿失。
我们现在的人基本上离不开手机,手机不再是一个通信工具,而是一个社交工具、娱乐工具。当我们用刷短视频时,时间不经意间从我们手指之间悄悄溜走,可能感觉只看了几个短视频,半个多小时就很快过去了。而且短视频的内容越看越精彩,推送的都是你感兴趣很喜欢的内容。因而很多人有空没空时都会抱着手机刷视频或是玩游戏。
对抗刷视频、玩游戏的诱惑,就是眼不见、心不烦。提前把手机里的游戏、视频软件删掉,当然这样有时也不管用,因为微信里面有小程序和视频。只要打开微信,就很容易又去刷视频、玩游戏。除非你把微信也删掉,我想绝大部分人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
最好的办法是让手机远离你的视线。比如当你在看书时,把手机放在你伸手够不到的地方,这样就能够让你专心看书而不必再想着手机的事情。
二是降低意志力的消耗强度。
第一个是降低感知难度。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就想吃个大胖子。
做某一件事时,不要一开始就搞得很难,那样就会增加你的畏难情绪,让你知难而退。
比如你要开始跑步,不要一上来就是马拉松,那样谁也受不了,我们可以从1千米、3千米、5千米等慢慢地增大距离和强度。
第二个是利用恐惧和紧迫感。恐惧能够提高行动力的即时强度。
比如某个人躺在草地上,你怎么叫他,他也不起来,打他拉他,他都一动不动,说太累了想休息一会。这时草丛里突然钻出一条蛇来,那他不用人拉,自己也会跳起来逃跑。
这是人遇到危险时的应激反应。人的本能遇见蛇都会躲开,不管它有毒没毒,防止被它咬一口。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交给你某一项工作,要求你三天完成。前两天你可能按部就班,不紧不慢地去推进,也没觉得有什么紧迫感,等到最后一天你才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着急忙慌地去赶进度,晚上加班通宵熬夜才把任务做完。
当你做完的那一刻肯定会自责、懊恼。自己早干什么去了?前两天为什么不去干完?人都是这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为什么到最后一天没有人督促你,你也会加紧完成它。
这就是截止日期带来的紧迫感。因而有人说截止日期是最大的生产力。它就像一堵墙一样,眼看就要碰着了,这时候你肯定要使出浑身解数,不让自己撞墙。
第三个是创造持续激发状态的环境。
这个也是因人而异。比如说有人在家办公没有效率,因为家里的环境太熟悉,诱发你做其他事情的因素太多。看到阳台的花花草草就想浇浇水,看到桌上的零食就想吃一下,看到沙发上的遥控器就想打开电视放松一下。这种人只能去办公室办公,因为办公室的环境能让他心无旁骛地去工作。
可见环境对人有潜在的影响。做好氛围营造,让人在不需要消耗大量意志力的情况,也能很好地投入工作。
第四个是用好外部监督。我们有些人学习写作一定要报个班,每天去打卡,相互监督。有这个外部监督,可以让自己能够持续地坚持下来,抵抗自己的懒惰、拖延。这相当于给自己施加了一个外部压力,拉着你拖着你走,防止你掉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却会走得很远。
参考书目:王世民《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