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5日 晴
刚到家女儿告诉我:“妈妈,爸爸买黄瓜了,回家我洗洗叫你吃啊。”“从哪儿买的?”“棉纺厂”。
先生来了一位大学同学,在另一个同学家喝酒,吃饭,我和女儿在家吃饭。
我简单地做了挂面汤,又到楼上看了两位老乡,到家先生还没回来。
女儿说:“咱去找爸爸吧,看爸爸喝醉啰,不叫他喝酒了,我长大了不喝酒,你也不喝酒,我长大了”。
先生跟我们一块往家里走,走出不远,他同学忘了拿东西,又折身去取。女儿拉着我的手正往前走,扭回头嘱咐爸爸:“到那儿别喝酒啊!”“爸爸!”
“听见了!”
那一日先生抱抱女儿,亲亲她的小脸蛋,女儿说:“爸爸胡子扎,你长胡子,妈妈没有胡子,我也没有,我长大了才长胡子。”
我在洗衣服,先生坐在沙发上,孩子跑来跑去。
先生为了对我洗衣服辛苦表示感谢,亲了我一口,女儿上前捂住我的嘴:“不让亲,不让亲”。
先生逗她玩,她刚稳定下来把手挪开,说“就得亲,就得亲”,她又赶紧捂住我的嘴,先生伏下身来,亲在她手上,她抽走手,看着说:“你亲我手上了!”
哈哈!
1994年3月7日有大雾周一
女儿学会了绑鞋带。晚饭后坐在沙发上,女儿两只手玩弄着我衣服上的两个带子,两个一压,从孔里拉出一个,再一拉,绑成一个扣,嘴里还一边说“从孔里掏出来”。
周日的早晨,不用担心上班迟到,于是和女儿在被窝里嬉戏打闹。
我捏捏她的脸蛋说:“胖脸蛋”,
她说“红红的脸蛋”。
我说“像一个……”
“一个大苹果”。
我惊讶:是谁告诉她的?
她说:给你讲个故事啊,听着啊!
于是语气有了不同“一只小羊在溪边碰到了大灰狼……”,同时模仿大灰狼和小山羊的口气。
“念一首诗吧:一个猴子爬上山,爬呀爬,爬到妈妈怀里吃美美……”有好多时候,我发现女儿多么想脱口而出一些儿歌呀,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词汇贫乏说不出来;多读书,慢慢会达到这种水平的。
整理后记:现在我才明白当时的失误:在她如饥似渴需要词汇输入的时候,没有抓住记忆发展期,错过了灌输经典的机会。
普及一下记忆力曲线和理解力曲线。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它们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
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仍然可以因为经验及思考的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
所以,针对孩子的培养,要及时利用记忆力发展时期加以训练,大量背诵经典,储备充足,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
看动画片的孩子,记住了台词;
看广告的孩子,记住了广告语;
听儿歌的孩子,记住了儿歌;
听经典的孩子,就记住了经典。
总之,就看家长种什么了。
不记住这个,也会记住那个。
孩子不会选择去记好的坏的,给什么吸收什么。
但是我们家长可以选择,
在孩子最好的记忆阶段,抓紧播下智慧的种子。
这样,到十八岁以后,理解力高峰到来之时,才可以像牛反刍一样,有料消化,补充营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