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孩子一起制定 “目标和规则“>
你天天唠叨让孩子自律,你都不告诉他们什么是自律,它有哪些原则,可以设定哪些目标,孩子怎么可能做到你嘴巴里的“自律”呢?
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定目标,立规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那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与画画相关的目标。
像每周画三幅完整的画,1个月内学会某种绘画技巧等。
规则可以设定为每次画画前自己做好准备工作,画完后自己收拾颜料和画笔等,这样基于兴趣制定的目标,孩子会更有动力去实现,规则也更容易遵守。
拆解大目标为小步骤
如果目标太大,孩子容易感到无从下手,从而失去信心。
比如孩子想要提高数学成绩,这是一个大而空的目标。我们可以帮孩子拆解,先确定这次考试比上次提高 5 分,然后把这个目标细化到各个知识点,具体到每周、每天做几道题目。这就是具体的小目标和行动原则。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获得成就感,更有动力去实现下一个小目标。
建立目标可视化
把孩子制定的目标、规则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孩子经常能看到的地方,像书桌前、卧室墙上。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能时刻提醒孩子,让他们对目标和规则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去执行。
再次提醒: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制定所有的目标、规则时,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做主,家长做引导、建议和补充,而不是家长单方面的下命令。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尊重,也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自己定的目标、立的规则也更愿意去完成和遵守。
< 给予孩子持续的监督与鼓励 >
所有“习惯”都是长期坚持的结果。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父母持续的监督,同时孩子每一个小进步都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鼓励和表扬。
体现细节的语言鼓励
当孩子完成时,避免简单模糊的表扬,像 “你真棒”。而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每天把书桌收拾得井井有条,你可以说:“宝贝,你每天把书分类摆放得很整齐,文具也都放进了对应的盒子里,书桌看起来干净又整洁,做事很有条理性,真让我们惊喜!” 让孩子清晰知道自己的哪项行为受到认可,强化他们对正确行为的认知,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赋予仪式感的行动激励
曾经在短视频里看到有一位爸爸会根据孩子的学习、生活表现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并举行一个家庭颁奖典礼,这个就非常的好!
当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遵守规则,自律性很好。比如可以准备一张自制的 “自律小明星” 奖状,在家人的见证下,郑重地颁发给孩子。
这种仪式感能让孩子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重视,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励他在自律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还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专门的荣誉展示区。如阅读打卡记录、写得好的作文、获得的小奖品等展示在这个区域。每次看到展示区的成果,孩子都会回忆起自己的努力过程,从而激励自己保持自律。
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与惊喜
当孩子完成自己设定的短期自律目标时,如一周内每天跳绳 100 下。一定要给予一个小奖励,像买一个小玩具,或者允许他多看一集喜欢的动画片。
小奖励能让孩子快速获得满足感,激发他们继续完成下一个短期目标的积极性。
当孩子完成一起制定的长期自律目标时,比如一个学期内数学成绩提高 20 分。就可以给予一个大惊喜,比如带他去心仪已久的科技馆,或者买一套他渴望的玩具。
这种长期目标的激励,让孩子明白持续自律能带来更大的收获,培养他们的坚持精神。
富兰克林所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自律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极为重要的品质,但培养孩子的自律也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持续陪伴以及科学方法。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养成自律习惯时,便是在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就一块块坚实的基石,让他们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不知道你在培养孩子自律方面有过哪些尝试呢?不妨和我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