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开始比较认识,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倘若由比较得来存在的证成,则是虚无。
一块石头,你只将其映入视野,则无从定论其所处合适与否;两石相衬,则宽窄高低情景相宜立现。由比较得以认识,通过认识得以调整,经调整实现效用,继而效用反向校准了正确;凡此种种,皆如此,故而有赢家通吃。
批判上的正确是低效的,实践的正确是难能可贵的,批判正确—认识—调整—效用实现—实践正确,在这个路径的循环里,很容易止步于批判正确——更接近判断的认知,离认识尚有不少的距离。通达至实践正确时,大抵有了成型的方法论——决策模型。判断看对错,决策看效用,这个决策模型很重要,但也需要不同的方法论比较方能校准,即关于效用的比较校准从而实现实践正确,陷阱也在此处等着你,这便是路径依赖【多项学识的实践意义在此,打开通识,且不易形成过度的路径依赖,“过度的”也暗含指向路径依赖既没有必要也无法从根本避免】。
更多盐,更多水,如此往复,更多,便忘了合适,理性之于规模,规模之于欲望,何其渺小;毕竟人心似海,善恶岂能包容,欲望本身不在于被满足,而在于不断增长,所有人都得不到自己所需的全部,便是运动及时间展开的根本……路径依赖下,还会记得合适与正确,是极难的。
你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投射你物性与了悟的满足如何平衡取舍,出卖着你的观念,也时时刻刻提醒你,你到底是谁——如何的存在,这根本的存在从比较开始,回归到原点处无从也无需比较,若存在的感受需要比较得以实现,那么了悟还远未开始。
2020.05.20夜,斗室内
后记:本来是想通过原理解析实现工作理念沟通的,从效果上看有所增益,但还需要不断调整,也明白,根本上无法改变的,就只能调整——制度规则或人,这也是人的工具性部分需要在组织协同中放大的原因,想来想去理出来,倒是给自己说通了,这让我在客房里笑了很久,不知道有没有吓到隔壁的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