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如果想要这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办到?
这是孟子离开齐国时所说的一段话,此前他受到齐宣王礼遇,眼看这就是施展政治抱负的最好机会,却因为种种原因失之交臂。孟子毕生于各国之间辗转游说,虽然算不得显达,如今却仍是自信,一句“舍我其谁”,以天下自任的气象显露无疑。
人们常说:“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孟子便有这份性情。
二、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自我反省,如果觉得理亏,即使是面对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我也不去恐吓他们。反省之后,如果觉得理直,纵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
这是孟子的原则所在: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原则只存乎内心,贵为卿相不能再加丝毫,穷居陋巷也不减损丝毫。
鉴定一个人的人品,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的原则和底线,尤其是观察他在得意或窘迫之时,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
你的原则是什么,你的人格底色就是什么。
三、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仁义礼智根植在心中,生出的气色是温润纯粹的,显露在容貌上,充盈于背部,延伸至四肢。四肢虽不能言语,但是举手投足之间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质。
气质与生俱来,也需要后天养护。像一般女孩子化上漂亮的妆容,就是对提升气质的追求。不过脸面为皮相,气质为骨相,其实最好的化妆是读书,通过读书变化气质。
如学者张中行所说,“我主张多读书,读的书多了,脑子里装着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钞票是看不起的。”
四、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凭借力量使人屈从,不是真正的心服,只是受限于自己势单力孤,迫不得已而屈服;而以德服人,是让人打心底地钦佩,打心底地诚服。
就像孔门七十二弟子诚服孔子,与地位权势没有关系,只是对他的德行由衷佩服。所以在孔子周游列国,颠簸困顿之际,也能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五、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汲取他人之善来完善自己,不仅使得我之善日益增多,而他人的从善之心也得到激励,进而鼓励社会行善的风气。这样,于人于己都是好事一桩。所以,君子之德,没有“与人为善”更伟大的了。
这里的“善”不单纯是美德,也指优点、长处。与人为善,则人人皆可以为师。亲人教我爱与付出,挚友教我患难与共,师长教我进德修业。在与人为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人生也会越来越顺。
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人的一大弊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好为人师,说到底,就是自傲。这种人往往自视甚高,高到认不清自己的斤两,更不会明白与人为善的价值,持着自负的心态宣扬自己的观点。
但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就像孔子的弟子——子路,闻过则喜。真正的大师,从不以自我为中心,虚心接受批评,耐心听取意见,以改过迁善为人生乐事。
七、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德之人就像比赛射箭,射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群人,遇事受挫,便一肚子负能量,怨天尤人,生活反而越过越糟糕。想想看,相互抱怨的夫妻,哪有长久恩爱的?儿女抱怨父母,家庭怎么可能美满?下属抱怨上司,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
抱怨是一种毒药。它摧垮你的心智,削弱你的动力。与其把过错归咎于外部原因,于事无补,倒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找出自身不足加以改进。
八、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天下最容易存活、生长的植物,把它曝晒一天,再冻上十天,没有能够活下来的。
苏轼曾经感慨,成大事的人,除了有卓绝的才智,还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定力。很多人一生无所成就,并不是因为缺乏做事的才能,而是败在“三分钟热度”上,当做事的新鲜感消退之后,将是漫漫长路,没有持之以恒的心态,恐怕万难完成。
因此,有学者化用孟子典故,作劝学联告诫后辈:“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图文:江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