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和朋友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徽州的山山水水,甚至古徽州文化覆盖的江西婺源和浙江衢州一带。在赞叹其山水秀美的同时也感慨先民深居大山之中的不便与艰辛,才真正体会到那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无奈的叹息。
徽州古道是继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之后我国的第三条古道,历史悠久,文化深远。
今天,这些青石古道依旧散落在徽州的崇山峻岭之中,它们在绵延不绝的高山峡谷间时断时续,时隐时现,荒草斜阳里已黯然失色、青苔遍布。无声的古道已沉寂太久,再不复当年的车辚辚马萧萧人来人往的热闹。这些古道上,曾走过朱熹、胡适和许许多多的徽州前辈以及李白、杜牧和王安石等历代悠游江南的文化名人。
徽青古道、徽饶古道、吴越古道、旌歙古道、徽杭古道……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当年这些古道上上演的不乏衣锦还乡和荣归故里,但更多的应该是悲欢离合和生离死别。他们之中既有富甲江南的胡雪岩,誉满天下的张小泉,但更多是抛妻别子,外出创业却一生潦倒甚至客死异乡的普通徽州汉子。
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我们站住山岗上,恍惚可见他们离开家乡时依依不舍和毅然决然前行的背影,村口山坡上母亲或妻子久久挥动不忍放下的手臂······
那些乐善好施的山民沿途修建的茶亭今天已不复见,当年供路人驻足小憩驿站只留下缠满青苔和藤萝的断壁残垣。曾经在地方志中查找这些茶亭的资料,得楹联数首,尤喜“抬脚都成路,回头便是家”之句。
一代一代勤俭的徽州人,因为山区贫瘠不得不外出打拼,及至成功便不惜金银回乡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修桥铺路建宗祠。因为他们知道,家乡是他们出发的起点,也是他们最后的终点,那里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的祖坟,那是他们一辈子无法离弃的根。
春节将至,朋友们应该都奔赴在回家的路上了吧,就让我把这副对联送给我简书的朋友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