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兑
第一次见到《点绛唇》这个词牌名,还是初学古诗词二个月。
那天,一名弹钢琴的友友把自己的作品发到了诗词群里,我一看词牌名是《点绛唇》,大脑里立刻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
在古代一个画梁雕栋的大宅子里,月色朦胧,临水的小楼里,纱灯透红,炉烟袅袅,一个温婉的女子含羞坐在镜子前,她的心上人一位风流倜傥的公子,用温柔的眼神望着她,手里拿着描唇红的笔,在为他心爱的女人点朱红色的口红。
以上场景,只是我个人当时的猜想,词牌的来历我是真不知道。
不过,出于对这个词牌名一见钟情的喜爱,就照着那位友友的作品也填了首《点绛唇》。
点绛唇
文/兑
墨染青山,飞鸿不在苍岩驻。
涵桥横渡,望断来时路。
依旧花红,却问谁人顾。
凭栏处,寂同风语,吹落春江去。
虽然是题图,但我才学写诗二个月就填词,也为自己的勇气暗自得意呢,毕竟这是我人生中填的第一首词。(现在再回首看这首词,又稚嫩又丑的要命,但很奇怪,我丢掉了许多作品,唯独这首一直收藏着。)
当我兴冲冲地把填好的词发给师傅后,满以为他老人家会表扬我,却不料,师傅看过后,非但没表扬,还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
师傅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学写古诗词,要先把诗的基本功学扎实了,再学填词,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确实是,在学写诗近一年后,我再学填词上手容易了很多。
毕竟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才进入了全盛时期。
所以说,当时师傅的教导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我们再回到《点绛唇》这个词牌的来历上来。
《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大家看看,除了正名,又名也多么的富有特色和魅力啊。
这么美丽而好听的词牌名,原是出自于南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江淹的一首作品《咏美人春游诗》,其中的一句。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蓣。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成息驾,争拟洛川神。
现在大家知道它的出处了吧,嘿嘿,我今天也是彻底才知道。
其实在我们国粹京剧中,《点绛唇》也是名声响当当的。在我们看到京剧表演中,元帅升帐、江湖豪客的排山的时候,当锣鼓点激烈地敲起,这一通操作就是为了表现场面的宏大和增强当时的气氛。所以,将这种在京剧中渲染气氛的环节,也通称为“点将”。
大家读过《点绛唇》这个词牌经典的作品应该不少。但我想,许多人跟我一样,都很偏爱易安所填的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关于此词作者众说纷纭,传说杨慎《词林万选》等收为李清照词,杨金本《草堂诗余》作苏轼词,《花草粹编》等作无名氏词,《词的》作周邦彦词。但最后许多人还是一致认定,这是易安青涩少女时代的一首作品。
这首作品虽属存疑之作,但流传到现代来说,觉得谁作的已经不很重要了。毕竟我们欣赏的是流传甚广的经典作品,品味宋时期婉约派词作所呈现出来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充实我们的文化素养,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