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归来,没留下几张照片儿,朋友就调侃,并讲述自己与相约的朋友去西藏的事。本来嘛,和牦牛照相是比较重大的摄影活动,不爱合影的他,便被推举为专职摄影师,大家兴高彩烈,轮流着骑在牦牛背上摆动作,极尽耍酷之能事。朋友便煞有介事地端姿拍照,很是下了些功夫……景点回来,大家索要照相,结果发现所照的那些照片儿里,竟然没有牦牛和大家的影子,有的全是朋友那各种紧张的脸谱。答案很快揭晓,原来他竟然用了自拍……
最初登陆商州地面,我的心情并不轻松,商州一地,层层叠叠地留下太多文人政客的踪迹。因山水锦绣地势奇险且地接豫鄂,南有关中南大门武关扼要,为历代兵家之地,又多了个明末的闯王在此厉兵秣马。在这片人文繁盛之土地上,留下了颇多的诗章,也是自然而然。其中最爱温庭筠的《商州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有幸在一位同行游客的指引下,在商洛学院一座古旧建筑的角落发现一株枳树,秋天里,果实真不比淮南橘子的肥硕,颜色也灰暗的多,像橘黄色的乒乓球大小,在碎碎的叶子之间闪闪闪闪烁烁,此中情形下,其口味儿想也不会好到哪儿。还有诗中的槲树,我未见其树,也许眼见了不知是它。不过翻了资料,知其叶秋黄而不落,明年春发时再落,可知秋冬时节,它在风中泠泠作响的愁人情味儿,而在大地发荣之初落到红的砂泥中,倒还是会让人容易想到那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在江南让人牵肠挂肚品玩不够的诗句来。
上世纪90年代读了一篇商州大文人贾平凹的《月迹》,讲的是中秋节儿童追月的事情,纯真的孩子们当然不知道月这个形象在诗人笔下有太多内涵与美,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月代表“好”就行了,这结尾的内容摒弃了“悟”的痛苦,感受一种最为自然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了。
地处秦岭南坡的商州一带,被万山苍翠围住,城郊一带居民自自然然生存,虽然毗邻通衢大邑,却似乎与纷扰相去遥远。让人不明白的是,红砂石竟然孕育出如此葱郁的森林,还有林间小桥流水两旁,隐隐约约有几处白房子人家。如柱的炊烟像出岫之云飘飘荡荡,消失在如洗的碧空中……
商州城就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名叫丹江的碧流穿城而过,孕育了几十万商州人。行走在旧城并不宽阔的街面上,人多车多,或因地理封闭故,或因山清水秀已经眷顾这里太多之故,这里经济社会并不发达,电动车流量明显要多于轿车,几乎成了主流,缓缓地行进在相对杂乱的街面上。午后,和妻子女儿一行走出去,印象最深的还是街面杂物多,拥挤,发达一点的县市八九十年代的市场景象,在这里理直气壮的存在,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那种卖辣子,市民坐在简易棚下面坐着吃面的情形,仍然大行其道,磨蹭的发亮却又褪色的招牌,吃米线的大姑娘屁股下的低长凳,都被磨平了四角,漆皮掉了,成了油黑的颜色。我对妻子说,商州这地方的城管怕是最慈祥的了,妻子笑了;我又说要么就像十年前的环卫工人只管在早晨扫地,这一整天就不用在流水般地打扫街道了。果真,第二天天麻麻亮,我打开168旅店的窗子看街面时,正如我昨天的猜度。
另外一个猜度至今都没有得到证实,我们在一家手机经营店走进去,选好手机后,一个男营业员笑着走过来说,这款手机学生的都是网购,只要你精通网络。我们几个面面相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想把自己的揣摩分享给几乎是要逃出店面的妻子:这小伙儿是不是和老板有啥嫌隙,要么往高尚点儿说是怕我们外地人觉得会吃亏,而给咱们指了条光明大道?要是后者,倒显得咱们太没品位了。
商州人面貌端和,你能从他们的外表看到真诚,168宾馆一楼的高压饺子馆,是一家夫妻店,他们的店开的不错,在当地很有些名气。老板对人也好,只去过两次就很是熟悉了,那老板娘说自己要休息,没料了才停业的,可我们进去之后,还是费了很大的事儿煮好了饺子,说要照顾外地人,如果来客是当地人,还是会把他们支到别家去的。就凭这一点儿,我不由得向这个老板产生感激,顺便做这个宣传。
商州虽小,却小的有灵气,小的精悍,小的让人记挂。这块土地,曾经是商鞅的封地,有李杜的诗篇,有驿路的马蹄,有商州早行的意境,有城外苏轼与章惇的一语成谶的经典对话,还有当代那个商州骄子贾平凹,便觉得这次旅行并不孤独,也见得文化是一个连接天地人的名词了。
商州是一个了不起的地面儿,它处在北纬33到34度的地域上,现代气息与古风遗存相得益彰。使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在披上了翠绿的衣衫,并且被古代的诗人文人的诗句层层浸透之后,就像一个古代女子,腹有笔墨,更有了气质,让你觉得:这山更清,这水更秀,这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