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6度!岳阳少有的低温。早就醒了,不想起得太早。想起母亲的事,更没有了睡意。
有一句老话:“娇崽碰到娘,无事哭一场”。小孩见到母亲,有奶吃,高兴,撒娇,以哭的形式,强烈表现他的情感。
我反过来一推理,得到一个令人难解的命题:“崽去见老娘,无事闹几场”。
当然不是指久别重逢,生离死别的那种情形。我是指常见的孤寡老人见到儿女时的情形。高兴,问候,感概,失望,兼而有之。那是很正常的状况。
但是总有其他情况发生。当你去看望老人,她总是说谁谁好久没有来了,其实那人每周都去看望几次,她心里是说你好久没有来看我了;你要走时,她总是还有事要你做,还有话讲不完,甚至把你喊回去好几次;你走了,她会拿身边的人发脾气,闹事,骂人,打人,甚至不吃饭;你越和她亲近,反应越激烈;你狠心地说她几句,反而会好几天。
老人在你家住,总是惦记其他的人,把你说的一无是处;好像你虐待了她,要别人来为她伸张正义;她在一个地方总是住不长,有几个月了,就呆不下去了;换一个地方,安稳几天,就有新的问题出来;17年7月19日从楼区光荣院来到南湖金福居家。这里新装修开张,环境设施很好,收费是高点,每月我补贴一千多元,希望她住下去。可惜院领导经营思路有问题,管理能力不强,留不住老人,2月1日又搬到先锋路二医院养护中心。也不知道能安稳多久?
老话说,老小老小,也许老的和小的生理过程有相近的地方?难道心性也有相似之处?我无法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说明白这个现象。尽管我学过心理学,但是我没有学好,我感兴趣的是微积分,动力学,电子学。也许这是老年人常见的意识漂移?思维不稳定?有时清白有时糊涂?也许是代差?也许是撒娇?也许是脾气性格使然?也许是母亲大户人家小时候养成的习惯造成?也许是她为老黄家生了两个儿子而自豪?也许是恋世和烦燥的矛盾心理体现?我说不明白。我费解纠结!
我和父亲的心灵是相通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方法是相同的,彼此的想法不需要说出来,都心知肚明。如果父亲在,他一定可以安安心心和我住在一起。因为多他少他一个样。他不会有一句多余的话。他总是先替别人着想,自己忍气吞声,委屈求全。母亲的性格和我们相差太大。我没有办法安排和说服母亲该怎么样。父亲重病去世时,我唯一问了父亲一句话“母亲怎么办?”父亲也就留下唯一一句遗言“问舅舅!”父亲去世后我突然压力山大!深感父亲留下了巨大空间。更加思念父亲!
十三年了,我尽心尽力做儿子该做的能做的事。能在我这里住就住,你想到什么地方住就到什么地方。住养老院时,我每周看望两三次。保证日常用品,吃,住,冷暖条件。该花钱就花钱。妹妹也常给母亲买点衣物。弟弟今年回岳,几乎天天去看望母亲。做儿女的,不求无过,但求心安。纵使去世,不留遗憾。
由此想到我自己,我也进七十了。我的想法和母亲不一样。我的希望是"慢慢地活着,快快地死去。"我一定象父亲那样,活着不给儿女添负担,不让自己受折磨。能动一天,就动一天。现在还能种菜做事,就种菜做事。这里征收了,学院有房子了,就搬过去住。到时想看看儿女,孙子外甥,把门一锁,带个医保卡,支付宝,笔记本,在他们的附近租个房,住几个月。权当旅游。坚持不住在一块儿,不管他们的事,不给他们添麻烦。动不得了,养老院去享福去了。我不想他们来看我,有时间,打个电话,聊个视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