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类信息。但是,为什么我们越是努力学习,越是感觉内心空虚、倍感焦虑呢?
大多数人学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这种表面的勤奋,只是被信息、知识裹挟着随波逐流、蜻蜓点水而已。
随处可见的快速文化,像泥石流一样让深陷其中的人无暇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像赶趟子一样追逐着新的知识、新的讯息。
从这个论坛跑到那个论坛,学习群加了一个又一个,看别人分享,直接复制粘贴,看似很勤奋,很好学。其实,只是在过眼瘾。
当跌落现实中,立马被打回了原形,该发脾气还是发脾气,看谁不顺眼依旧不顺眼,心态和心智一点长进都没有。为什么?
因为,知识是知识,你是你。就像攒了一大推吃的,只看不吃一样。不吃怎么消化,不消化怎么为我所用?
很多人读书,只是浮于表面,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仅仅在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文字,虽然读了很多,但未必都真正理解。我们读书要静心、思考,读出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次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书本和生活的联系。
李尚龙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书中说道:“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读书本身不是目的,从书本中得出属于自己的深度思考和独立判断,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善于学习的人,是善于构建个人大脑知识体系的,懂得分门别类储存记忆,每每遇到新知识时,会主动去串联相关的旧知识,从而在学新内容的同时也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而很多人只会单纯得被动接受信息,东学一块,西学一块,知识体系混乱,看似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理论,其实那都是囫囵吞枣,越学越焦虑越学心越慌,理论和现实之间总隔着一堵厚厚的无法翻越的墙。
学习的精神可以肯定,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值得商榷。试图用自己碎片化的知识构建起的知识体系,危如累卵。
如今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焦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大家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每天看书、学课程,以表面的充实,来化解内心的焦虑感。
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把知识分门别类、系统化吸收呢?“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人,又有几个呢?95%甚至更多的人都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者无畏的状态。
正如李尚龙所说,我们忙碌,可我们却没有真的去了解那些自己精挑细选留下的内容。我们花时间收集,却忘了最重要的其实是花时间去消化。
请“懒惰”一点,认认真真去读一本书,三遍五遍地去读,读出自己的见解和体悟;读出自己的思考和延续;读出自己的人生和对人生的理解。
利用碎片学习,是好学的表现,但是在学习之前首先要有自己的内心构架,犹如盖房子,心里要有规划图,有目的地去汲取自己需要的材料,而不是像收破烂一样,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学,没有目的没有规划,最后堆了一大推的材料。心里更乱了,感觉一点用都没有,反而成了负担。
学习,是接触新知识,更多的是通过接触新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有一个知识系统,骨架已经形成,猎取知识只是填充和唤醒旧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将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解决知识焦虑的,不是假装去努力;真正能改变你的,是在认清自我之后,以你的人生方向做指南针,以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做你的拐杖,带着快乐和成就感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