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时会想,真正的成长,对于我们如此普通的人来说,或要经历更漫长的时间(那种准确定位与探寻);我们既没生长在“森林区”、也未生长在“石油区”、...,我们生长在“杂草丛生”的地方(我臆想我们大多数父辈,或根本未去探寻人生意味),而且这种“草根文化”象甩不开的影子,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就像高考,以往大家都喜欢填“会计专业”,现在喜欢填“电子”或“计算机类专业”,或者向公务员类靠拢;因为这就是彼时的社会趋向,是最为普遍稳定的一种职业未来。就像今年高考,我一位兄弟的孩子,被江苏警官大学录取,很高兴,我们也一样:这就像定向分配,孩子的职业前景光明,以后一切省心。当然,孩子考得也不错。
还有一个我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现在孩子的志愿基本都是家长在填,孩子参与很少。我一个在城建工作的姨侄女,“人工智能”硕士毕业,但其实这并不是她的兴趣点,大学志愿是她父母和哥哥帮助填的(当时她也确实没有明确的志向)。
我有时只是在思考:我们越是在“底层”,我们看到的或越是“功利”的前景。
二
《Learn Better》一书中说,在学生时代 ,“我们会问老师各科目上的难题,但是我们却很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为什么要学英语,为什么要学数学?”但其实并不是学生很少问,而是学生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我一个侄儿在初一时,在一次在我接他回家的路上就这样问他姐姐(我女儿,两人同校,高一级):“学习有什么用?”。他们一般不问大人(大人都是应付式的,“你不学习能做什么”就把你噎回去;他们自己都在困惑中,他们也只能看到功用的作用)。
在人生的成长中,我们就像温室中的果蔬、豢养的动物,被家长与社会预设了一套“成功”模式: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好专业~好单位~高工资,就像流水线中的产品。
我们尘世匆匆一场,生活的是不是自己?整天思考的是什么 ?是不是始终有自己心中的远景并去践行?是不是倍感生命的充实,最后死而无憾?(还是整天为鸡毛琐事,怨气冲天?)我们可能很少会这样问自己。
今天读书群中JOHNNY同学分享:
我重点大学毕业后,接着再考研,进入985名校读研。一路走来,周围的同学追逐的都是GPA,奖学金,证书,名企,而且游戏愈演愈烈,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给简历加分,大学生活就是不断地积累证书,不断地竞争。 但其实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仅仅是当时在家里人的指导下,冲着热门报的。我没有跟任何人透露这一点,我无视自己的内心呼喊,只为了不至于在竞争中落于下风,我拼命追赶。在后来得到了高收入稳定的工作后,我却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好,每天都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根本不知道我所做的这一切的意义在哪里。
三
对有些人来说,或许有那么一种时段,或许在他们工作多年以后、或许在他们突然感到人生了无意义之后 、或许在他们生命遇到重大变故以后,他们开始重顾自己的人生,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走得如此“浮浅”,发现自己原来始终在“杂草”(总是觉得“草”的生命,终有点可惜)的路上阔步前行,这或许就是一种成长。不然,我们最终始终会感受到一种生命的了无(可有可无)。
真正的成长确实是一个漫长而又似乎“痛苦”的过程,为人类天性所不喜;但如果真正走上“成长”的道路,我们是或许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 !而且,每上一级台阶,我们的心境就有一种相应的“豁然开朗”。
(读书群中,秦淮老师说得好:当你的能力和认知与对方不相匹配时,他对你就毫无用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匹配更高的圈层。)
真正的成长,看似与“功利”无关,但最终或许是最“功利”的;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成长,看似“功利”,但必定脱离“功利”;看似无“功利”,或许最“功利”。
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