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由中医南院开往,沿浔小区方向的36路公交车上,我亲眼目睹了,前排一对父女之间的闹剧,让人忍俊不住,又心酸不已。晚上回到家后,我对年满九岁的小女儿,说起这件事情,她的答复更让我啼笑皆非。
从而深刻反思,究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背负着重重生存压力的子女,该要如何去面对日益老迈的父母,那啰里啰嗦,没完没了的唠叨,而作为年老多病的老人,又该如何去消除孤独,并获得精神世界,充足的亲情和安全感呢?
公交车上老父亲对着女儿唠叨不停
老父亲手里提着一袋CT影像胶片,看上去应该是,女儿带着老人家到中医院看病回来。听老人家对女儿说着,这趟公交车是从中医院开到哪里,他们要在哪一站下车,女儿及时地答复了他。
然后老人家又问女儿,为什么36路公交车改了路线,以前从中医院回家,好像不是走的这条路,女儿耐心地跟他解释,这趟公交自开通以来,一直都没有改路线,她带父亲来回都好多趟了。听到如此一说,我猜想应该是这些年来,老人家由女儿带着,来中医院看病很多次了,看来这个女儿还是挺孝顺的。
老人家像个孩子似的,继续对着女儿喋喋不休,说他手上提着这袋子CT影像胶片,还有什么用,是否可以丢掉,家里不是还有好几袋么?这时候女儿开始有些烦躁了,声音提高了八度,对着老人家说,这东西要留着,肯定有用了,老爸你能消停点么?
老人家错愕地看着她的女儿,应该是心想家里还有那么多,前面拍的同样胶片,怎么还要大老远地,继续往家里带,但是看到女儿脸色不好,又不敢再继续问了。
转移话题,继续说到,隔壁那个王叔,已经好几天没有看到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这时候只见女儿对着他吼叫到,你自己都顾不到自己,还有闲工夫问别人事,隔壁王叔住院了,听说快不行了。
老人听后,唏嘘不已,盯着女儿难看的脸色,忍不住又要发问,这公交今天路线好像不对啊,怎么还没有到家,司机师傅别是开错了路吧!突然女儿就大声对着他吼,我叫你一声老子诶,求求你别再说了好吗?
老人家被这样大吼之后,顿时手脚无措,沉默了半分钟,然后又对着女儿继续唠叨开来,眼见着做女儿的,已经相当疲惫了,索性闭着眼睛,无力地靠在椅背上,睡起觉来,任由老人家一个人,在那里唠叨个不停。
晚饭后小女儿的神奇言论让我啼笑皆非
回到家后,吃完晚饭,我陡然想起,白天在公交车上的所遇,内心满满的感慨。就对着九岁的小女儿,说起这件事,并调侃她说,以后我老了,万一也这样啰嗦,她该怎么办。谁知小丫头,也不知道是谁教她的,居然漫不经心地说,怎么她爷爷,现在快七十岁了,还好不怎么啰嗦,等爷爷更老了,如果也这样啰嗦,她就要看我怎么对待他,然后等我老了,她长大了就如何对待我。
小小年纪的她,话锋就如此犀利,竟然神奇地把这个皮球,又踢回给了我,顿时让我啼笑皆非,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了。古人云,人在做,天在看,然而今天,我却如芒刺在背,应该是,我在做,女儿在看了。
人到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其实我是深刻理解这对父女俩的。作为女儿,每天要忙里忙外,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老父亲,带他来看病,经济上承担着压力不说,还得忍受着老人家,永无休止的唠叨。今天我在公交车上见到的这一幕,在他们父女平常的生活里,应该是家常便饭了。
然而对于这个年迈的老父亲,我是更能理解他内心的孤独、无助、安全感缺失,继而对亲情如饥如渴。他这是在用喋喋不休的唠叨,来宣泄内心的这些痛苦感受,并向自己最亲的女儿,用唠叨来刷他的存在感,藉此获得女儿更多的关注。
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这个女儿大可不必,对着老人家大吼大叫,完全可以安静地当个倾听者,老父亲说的所有这些话题,无非是要让她听着就好,他并不是想从女儿那里,得到怎样的答复,他最需要的是,他最亲爱的女儿,可以一直陪在他身边,听他讲着家长里短。
由此可见,人世间最深的爱,莫过于等你我老了,身边还能有亲人,朝夕相伴,静静倾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