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说到英语学习的流派和方法,那真是乱花迷人眼,多如繁星,数不胜数。最要命的是,各种大法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他们的说法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到底该信谁?这个问题让人抓狂。
既然不同的方法都有成功的案例,那么是不是存在着底层相通的逻辑解释这一切呢?有没有一双慧眼能够看透这重重迷雾背后的真相?
带着这个问题,本人遍读各大流派英语方法论并用近两年的时间身体力行,总算串起了底层逻辑,有了让人满意的收获。这些分享涵盖理念、方法、经历和体会,有宏观的方法论也有实操的细节,试图真正地让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部分从英语口语的本质谈起,说明真正有效的英语输入应该包含什么原则。
一、为什么背单词、记语法、看美剧,加了那么多口语群,都不能提高你的英语口语水平?
因为英语口语不是用来学习,必须是“习得”。什么是习得?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时不靠分析、逻辑,而靠直觉、反应。你学会游泳的方式就是习得。
从学游泳的角度出发,看看传统的方式有什么问题。背游泳的口诀(单词)、总结游泳的规律(语法)、看别人游泳(看美剧),可以学会游泳吗?当然不行。
看到这里,有人感觉要悟了:那么说,应该早点下水(早点开口),多找高手(老外)聊天就行了啦!
错!错!错!
想想把不会游泳的人一下子扔到太平洋是什么结果。对,淹死。
老外会不会迁就你,一直用对他来说龟速且弱智的方式来跟你聊天呢?不会。所以要么聊个hello就没有了,要么你根本听不懂一直在pardon,最后也是不欢而散。跟高手聊天也是类似的结果。
那么跟低手聊呢?你错了他不知道,他错了你也不知道,倒是可以聊得很嗨,但结果一无所获。
所以背单词、做语法、做阅读、聊天,都不能提高你的英语口语水平。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有人说,要用婴儿式的学法,一直听,先练听力。这话说对了方式,但忽视了实际。
实际上存在很多对婴儿来说不存在,但对成人来说很大的问题。
第一是母语干扰。
简单地说,就是你不熟悉的声音,会被扭曲成母语的样子。这也是很多人以前学英语的时候,会用谐音来注释,因为它对你来说,听起来就像是母语的那个发音。但婴儿没有这个问题,它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第二是注意力。
婴儿可以一动不动,一直好奇地听你说话,即使它听不懂;但你对着听不懂英语,只要几分钟,你就想睡了。这不是你的错,因为成人的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它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15分钟,这还是听得懂的情况下。听不懂?那么它就无精打采,你就要犯困。
第三是保姆式输入。
婴儿从听不懂到听懂,时间跨度是9个月以上;到它开口说话,一般都两三岁。这中间,它的语言环境是什么呢?妈妈拿着饭,一边对它说“饭饭”,一般喂它;指着玩具车,告诉它这是“车车”等等。家里人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语言,加上它对东西的触觉、感觉、味觉等等,才让它理解了这是什么“东西”。但对成人来说,基本不可能有这样的环境,倒是很多人对老外是耐心不得了,又是放慢速度又是指手划脚,终于让老外明白了什么东西什么意思。所以,很多老外的普通话让很多普通人都汗颜。
二、正确的做法的是什么呢?
主要分成三步:树立正确的理念,找可行的方法,用适合的工具。
什么是正确的理念?有人说,不会是又要下决心发毒誓之类的吧?当然不是。本人一向认为,一直靠毅力和坚持的学习都是耍流氓。入门阶段艰辛难免,但只要理念和方法正确,应该是渐入佳境,直致享受学习的过程。
那么正确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习得”。这里不得不提到二语习得大神克拉申(Karshen)的“习得-学习”假说:
根据“习得--学习差异”这一假设, 成人是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 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语言。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设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材, 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 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 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 而学习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克拉申认为, 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 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习的结果, 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检作用, 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简单说,用“学习”的方式学英语是没办法直接发展英语能力的,学习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打基础。习得才是真的练内功,学习只是学招式。
所以,如果你还在背单词、还在做语法,这只能让你慢慢地艰难地看懂文章,因你有招无功。看美剧、听新闻本来是合适的方式,但因为理念错误,结果也让很多人徒劳无功,后面再分析为什么。
总之,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你的所有努力都会收效甚微,事倍功微,甚至徒劳无功。
而要改变这一切,第一步就是树立正确的理念:英语靠习得。
三、该用什么方法?
说完理念,现在谈谈方法。这几乎是目前最让人一头雾水眼花缭乱的阶段,也是最让人无所适从的阶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千万法说不懂也要一直听;逆向法说要死磕每个词;饱和法说大量输入;原典法叫你听名著;还有人叫你要动起来,NPL才行,有人叫你要够疯。。。好吧,如果你真的去试了每一种方法,的确快疯了。每一种方法都似乎有理,每一个方法都声称有人成功,为什么到了你身上就是不灵呢?
因为越具体的方法只适合越具体的人。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是这些方法的个人经验太多。
一是这些方法大多数的个人经验加上少部分事后生搬硬套的理论,这样的说法其实带有太强的主观性。这意味着,即使作者把他的全部所知道的经验都总结出来给你,你也全盘接收了,依然有可能因为你的个人条件和水平所限,这些经验在你身上不起作用。小马过河的故事,在学英语这码事上,道理也是相通的。
二是方法有可能总结错了。无论作者多成功,无论作者多信誓旦旦,他的方法多么有用,事实上,他事实上并不明白其中的真正的原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他以为他知道所以然。举个例子,千万法里曾说有个人一点都不懂日本语,一直听广播,有一天突然就懂了。作者认为语言不管懂不懂,只要一直听,终有一天会懂。但是有大量的人都声称听了很久的BBC、OVA英语广播,还是听不懂。我看到的最极端的例子是,有位老兄说自己坚持了每天听一小时,听了七年的BBC,还是很难搞懂BBC在说什么。
好了,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那么你提出来的方法,就能够不带个人经验,完全客观?
我只能说,不好意思,肯定带个人经验,但经验只会作为理论的例子,而理论也不是我的原创,是现在被语言学界接受的假说,代表着正儿八经的理论系统知识。它不代表终极的真理,以后也肯定会有更接近真理、更有效的理论以及衍生方法出现。但判断一个理论有没有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完美的,而在于它能不能自洽、他洽和续洽。
简单地说,自洽是它能自圆其说,他洽是它能解释存在的现象,续洽是以后新出现的现象它也能在一定时期内解释。只要有这三点,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
就目前,所有的理论,我只服漏屋老师关于二语习得的介绍。
为什么只服漏屋老师的介绍?因为它恰恰符合有价值的三点特征:自洽,他洽,续洽。
先说自洽。它把英语学习分成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清晰的标准和理论解释。能够自圆其说,不牵强,不臆测,有理有据,有证可查。所以它是自洽的。
它洽。看懂了它,基本上就看懂了各大流行的学习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比如千万法听不懂也要听,这是为了建立对新语音系统的适应性和熟悉感,但一点也不懂的话,一直听并不会让你最终能懂。比如,逆向法的好处在于,会让你真正测试出自己的积极词汇,但它的效率实在太慢了,以致于这个过程没有惊人的毅力是无法坚持的。
再说续洽。不知道以后还有什么样的学习法,但只要出现了,它就有可以衡量的原则,可以预测新学习的成效。这一点,目前其他的学习法基本是做不到的,因为它们只有自己的经验,没有衡量的标准。
有了这三点,我相信目前它还是最先进的学习方法。
好了,聊了这么多虚的,怎么感觉像在做广告~接下来就是······不要九万八!不要九千八!只要998!只要998!~~
四、漏屋老师的方法的核心是什么?
叫“可理解输入i+1”。怎么理解?分成三部分来理和解。
第一,可理解。举个栗子,看美剧为什么配字幕?就是增加你的理解性,否则你就是在看一群人在叽里咕噜,只能隐隐约约地猜在干些什么。说到这里,有人激动了没?对,可理解就是这么简单。只要通过不管英文还是中文,你了解了剧情的推进,这就获得了可理解性。这一步是几乎没有门槛的,但大多数人也仅止于此,所以英语无寸进。难的是第二点。
第二,输入。有人说,我天天听VOA,看原版小说,这是输入了吗?对!这就是输入!但不好意思,没有可理解性的配合,这种输入效果没有或极差。不看广告看疗效,没有疗效自然就容易弃疗,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坚持不下的原因之一。有人说,那这么说,看美剧不是绝佳选择?既听着声音,看着画面,这是输入;还有中文可以看,有可理解性。恭喜你!理论上是对的。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看美剧,只有可理解性,没有输入。
说到这里,得说下大脑的输入工作机制。大脑也是个贪轻怕重,畏难畏苦的货。有捷径可走,绝不走远路。当你看美剧的时候,大脑的任务是帮你理解剧情。它的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看着熟悉又可爱的中文,还有一个是听着都跟不上语速的美语,你说它会怎么选择?当然是只吸收中文意思,不管美语了。充耳不闻,说的就是它。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听懂美剧6成以上,一去掉字幕就蒙圈的原因。你被大脑忽悠了。
第三,i+1。指的是输入的难度程度,意思是要在原来的水平(i)基础上,难一点(+1)。这是二语习得里说的比较模糊的概念,也是很多跨过可理解性和输入的小伙伴遇到的难题。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对原来水平的判断。有人说,我过了四六级,过了BEC中级,甚至过了专八,这能作为水平判断的标准吧?可以,但这些基本只能判断你的哑巴英语学到什么程度。唯一的判断水平的标准是听力水平。如果你不能一遍听清楚VOA special的大意和发音(即使是生词),那么你的听力水平仍然是初级,不管你过了什么考试。二是材料的难度。这个“+1”是指多难呢?是指一段文字里有多少生词呢?还是它的句式结构复杂到什么程度呢?有这样的材料吗?有人听说看原版书,看哪个美剧好,就去看,一开始激情洋溢,没多久就熄火了。为啥?难度太大,看不下去。那难度太小的就不用说。所以,只有判断准确自己的真实水平和选择适合现阶段的材料,才是真正有效而且可持续的“i+1”。
总结一下,有效的英语输入的心法,即原则是“可理解输入i+1”。这三个部分必须同时满足,才是真正的有效输入,不然要么极其低效,要么直接无效。
下半部讲实操:评点各大流派的方法对与错、怎么运用心法去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工具、材料用到什么程度才算可以过了~~什么时候写?说不准,看心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