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食的态度
曾经以为,好吃的食物就是美味,凭入口带来的直观感受判断菜品的好坏。后来,吃的馆子多了,不同的菜系、档次,量变引起质变,不觉中开始关注餐厅的装潢设计、桌椅布局、店员服务、上菜顺序、就餐体验等等,去一家店吃饭关注的不再仅仅是食物本身了。再后来关注了两个公众号,一个是启蒙一个是引路(末末Silvia&美食公会),阅读他们的文章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深化了对“吃”的认识:怎么才是吃。不仅是入口的感官,还有关于食材、同类优秀餐厅的对比、正确做法的标准流程、需要品尝哪些维度。一下把我拉入了新的层面,不由得感叹自己的无知,原来这才是吃的态度。再之后的一天,刷微博看到kol转发安利了Netflix的新纪录片《ugly delicious》,午休时迫不及待去看。在那开始,美食与吃的认知上又一次升华:在探讨美食的同时,还交流关于这款美食背后的故事、种类、差异及它背后的文化层面。
这就是我现在关于美食与吃的认知的三个阶段。其实我对吃和对旅行一样,就是本着“体验从未经历过的事与物”的原则,没吃过的就想尝尝,没去过的就想看看,好吃难吃好看难看一定要亲自经历去得到答案。美食与吃真的是量变引起质变,但我喜欢这种变化,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吧。我还远不够写食评的水准,大众点评也是记录成分更多,但我相信享受美味的同时更深入了解它的背后,会同样有趣,直到一天有属于自己的评分标准,分享给更多有认真对待美食态度的食客。
关于食客
很讨厌自称吃货的人无论男女,能够胜任这个称呼自居的,在我认为只有蔡澜、陈晓卿这类拥有足够见识和沉淀,外加阅历的人才有资本。而我见到说自己是吃货的,无非两种:一种是饭量超级大的,一种是吃啥都会炫耀的。我打心底觉得他们在侮辱这个词。游走在大咖种草之后拔草,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也没想着给自己个定位。直到纪录片《老广的味道第一季》里,印象很深的片段:“食”字上面是人,下面是良,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才能做出最好的味道。我想,要努力做好一名“食客”。
关于正宗的理解
印象中最先炒热“正宗”话题的大概就是重庆小面开满大街小巷的时候。其实关于正宗的议论很早就有,凡是在当地挂着异地名字的餐厅,饭桌上肯定少不了讨论是否和异地味道一致,是否为迎合当地口味做过改良等等。这些老生常谈似乎永远不会过时,或许彰显就餐者去过异地牛掰,也许因为尬聊总需要话题。重庆小面的疯狂卷地,把“正宗”推上了口水浪尖,把小话题吵成了大热搜。
我所理解的正宗,就一个词儿:原地。“我觉得正宗像是极权主义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过誉的概念但是没有收到足够的监督。那是因为你身临其境,风土人情让一切变得不同。”---《ugly delicious》。纪录片里的话勾起了我第一次正式思考正宗的含义。我想正宗和好吃无关,两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好吃依赖千人千面的味觉甚至就餐心情,它很直观且没有定义的标准。而正宗,即使不受食材、烹饪的影响,制作流程复制到一丝不差也称不上正宗(流水线操作的工业风快餐店不在讨论中)。因为离开了原地,就不是最原始的味道,也谈不上正宗了。陈晓卿在微博里写过:好的食物有根,谁都搬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