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长平,烈日炙烤着大地,炎热的天气让人焦躁不安。
对于赵国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白起震惊了,他实在想像不出来,赵王哪来这么大的魄力,让一个从未当过统帅的赵括,指挥如此规模的大兵团作战的。打仗又不是打群架,人多就一定能赢吗?
很明显赵括带这么多人,就是要同他决战来的,双方如果硬拼,只会两败俱伤,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白起对着地图苦苦思索,如何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而此时的赵括,他又在干些什么呢?
赵括上任之后,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威信,换掉了此前廉颇的老部下,提拔了一批少壮派。他一改往日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伺机与秦军决战。但赵括明显经验不足,他并没有认真侦查敌情,他以为秦军的统帅还是王龁,秦军的兵力不如自己,他想在秦军还未增兵之际,凭借自己的兵力优势一举消灭秦军。
出人意料的是,正当赵军蠢蠢欲动之时,白起首先发动了进攻。白起想要给这个初出茅庐的赵大将军送上一份见面礼,赵括一看秦军来袭,命令部队出击迎战,结果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一触即溃,赵括大喜,心想什么虎狼之师,在我英勇的赵国将士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廉颇还居然打了三年都打不下来。赵括初战告捷,消息传到赵国朝堂之上,赵王大喜,他下令嘉奖赵括,同时命令赵括全线出击,速战速决。
赵军的胜利,使得军心大振。赵括也更加春风得意,他决定一鼓作气,趁秦军战败,士气低落之际,发动突然袭击。于是他留下少量士兵把守营寨,率领将士放弃壁垒,倾巢而出。这时属下将领劝道:“将军,此次全军出动,是否太过冒险?”
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赵括,哪里听得进去,赵括从小就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他大怒道:“此时不出,更待何时,有敢违军令者,斩!”
随着赵括一声令下,四十万赵军渡过丹河,与丹河西岸的秦军展开激战。一番恶战不久,秦军便支撑不住,丢盔弃甲,溃散而逃。秦军真的不敌赵军吗,这其实是白起战前的部署,他命令王龁的军队,只许败不许胜,但精明的赵军是不会轻易上当的,老辣的白起必须以更多将士的性命作诱饵,目的就是要把赵军引入秦军设下的圈套。
赵括一看秦军败退,下令穷追猛打。在追击的路上,上党郡逃难的八个难民拦住了赵军的去路,他们跪倒在赵括面前,说道:“将军莫追,我们看到秦军撤退时,队伍严整,秩序井然,完全不像打了败仗的样子,以前我们曾经见到过秦军战败逃跑的样子,跟这次完全不同,小心有诈!”
赵括不听,他不愿相信这个胜仗是敌人故意败退取得的,他更愿意相信这是因为自己的运筹帷幄、指挥得力。于是怒喝道:“快快让开,贻误了战机,定斩不饶。”这八名义士仍然坚决拦住不放,赵括一怒一下就把这八个人全杀了。带着对胜利与功名的渴望,年轻的赵括带着大军走向最后的战场。
赵括大军一路紧追不舍,势如破竹。追着追着,突然来到了一处山谷,前方一条落差达十多米的巨大黄土梁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而这上面就是秦军的壁垒。赵括下令攻击壁垒,全歼秦军。
那后来赵括是如何被包围的呢?关于此战最早的记录见于《史记》一书,但遗憾的是,对于历史上如此重大的战役,司马迁他老人家太吝惜自己的笔墨了,《史记》中寥寥数语这样写道:“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后世的学者在研究这场战役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参照司马迁老人家的描述,但对于具体的战斗过程却是众说纷纭,我通过翻看大量学者的研究文章,结合长平地区的地形图,希望能够为您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过程。
白起看到赵军正一步步地走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口袋之中,觉得是时候收口了,他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向东北溯秦川水河床,直插仙公山,折东南绕到百里石长城后,突袭赵军,攻下了赵军驻守的长平关。随后又向百里石长城防线上的故关发动攻击,故关是赵军连接邯郸大本营最为重要的关口,而赵军留守此处的兵力并不多,故关告急。
此时赵军的主力已经追击到韩王山一带,而其粮食辎重仍在此线以南的大粮山一带,白起派出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从太行道北上,突破赵军已经放弃的泫氏、金门镇战略要点,沿小东仓河至故关方向,穿插至赵军的前后两军之间,将赵军的主力部队与后勤补给部队一分为二,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同时在这两支奇兵的前后夹击之下,故关失手。故关一丢,来自邯郸的救援也被切断。秦军就这样攻占了廉颇苦心经营的百里石防线,这个昔日秦军付出巨大伤亡都无法攻克的壁垒,转瞬之间却成了赵军回撤时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
后世争论不休的是,为何一支区区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就能截断赵军的前后两军,断了赵军的粮道?其实这是后人的误读,这五千轻骑兵只是先头部队,后续肯定会有一个不断增兵的过程。而且赵军大本营所在的韩王山和大粮山中间隔着小东仓河,小东仓河水虽然不深,但两岸山峰林立,乱石嶙峋,可通行的道路不多,因此能够以很少的兵力迅速切断赵军的粮道。现在赵军的处境是前方是秦军沿着黄土梁修筑的坚固的壁垒,后方是秦军刚刚占领的赵军的阵地,四十五万赵军就这样被压缩在以韩王山为中心的泫氏—故关—长平关五六十千米的三角地带,至此包围圈已成。
想要包围赵括的四十五万赵军,秦军得动用多少兵力?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意思是要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才能实现包围敌人的目的,如果这样计算的话,那秦军的兵力要达到四百五十万,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据学者考证战国时期七国的总人口不过二千万人,平均下来一个国家也就三百多万人,秦国地域大于赵国,应该有四百多万人,如果赵军的兵力有四十五万的话,那秦国此时的兵力应该在六十万左右。白起这个从战争实践当中磨砺出来的战神,自然不会拘泥于死板的兵法,他依托长平一带的地形特点,控制几个重要的隘口,以最小的兵力实现了对四十万大军的包围。
赵括一看大军被围,粮道被断,大呼不妙,急忙率军突围。但面对秦军如雨般的弩箭,铜墙铁壁般的防守,一波又一波的赵军士兵前仆后继,连续猛攻了三天,仍然未能突破秦军的包围圈。
直到此时,赵括才知道秦军统帅就是那个让六国将领都为之色变的“杀人魔王”白起,也许他觉得这样的突围已经没有意义了,也许他担心白起正设计一个更大的圈套等着他,他下令停止攻击,在原地修筑壁垒,固守待援。可赵国已经把几乎所有的生力军都投入到了战场上,只有向别国求救,赵括能等来别国援军吗?
赵括不打了,久经沙场的白起自然知道赵括想干什么,现在赵军已成瓮中之鳖,消灭他们也只是时间问题,但如果主动发起攻击,反而会造成巨大的伤亡,于是白起决定将赵括彻底围死在长平,等到他们支撑不住的时候自动投降。我们知道当军事上陷入僵局的时候,正是政治上活跃的开始,此时就要看双方背后的那位君王的表现了。
杀声震天的长平战场突然变得安静起来,只留下风在河谷中呜呜作响。战场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僵持之中,而战场之外的生死较量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