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品指数:下品 4分
如今的影视界,可谓是‘商业为重,竟是IP之天下’。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已经是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却是一种商业化手段的过度体现。对于由此而生的影视剧,很多观众尤其是所谓的‘原著党’表示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影视剧如此巨大的情节改编丧失了原著小说的全貌,是‘毁了小说’。观众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遗憾,观众需要人理解,影视制作人也需要理解。IP的改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引用式的再创作’。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引用了小说中的人名以此来吸引原著读者,从而增加热度和关注度;在原有大剧情的基础上完全翻新设计出新剧情和人物形象,使得这种‘改编’成为新编。也就是说IP改编,改的是‘面目全非’,编的是‘别出心裁’,影视制作人要的只是IP的名罢了,其中的实要靠自己去填充。下面就以2017开年大剧《孤芳不自赏》为例,分析一下IP历史剧的短板。
泡沫思想观
随着网络化和商业化的不断推进,网络小说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然而这种状态只能是游离于纯正文学之外的‘孤魂野鬼’,一种快餐的消耗与解饿。其小说大都存在本身思想匮乏甚至低俗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影视编剧在改变时付出极大心血,创制出一种高于原著的中心精神。
小说中的楚北捷是东林战神,为国家开疆扩土,虽有好战之嫌,但也可以说是一个为国家而战的人;到了影视剧中,楚北捷的形象高大起来了,因为他有着一种极高的境界——身为战神,却是反战派。影视剧的最终思想落到了‘止戈为武’和‘以战止战’上面,而楚北捷便是这一思想的执行人,就包括一开始楚北捷用计灭门敬安王府,他不是为了一国一己,而是因为要停止战乱,使两国百姓安居乐业,敬安王府成了好战的代表,楚北捷则是为了止战;后来他又因为不肯背约兴兵而遭到晋王的呵责,直到最后团结力量抗击何侠也是为了天下太平罢了,这就是电视剧要告诉观众的‘和为贵’思想,从这一点而论,影视剧无疑胜过了原著小说那种虚幻的泡沫思想。
泡沫历史观
现在对于网络小说的改编大致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化虚为实’:将小说中架空的场景放到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背景中去,设计者这样做无疑是想让观众从影视剧中得到一种真实感,使影视剧有据可循,但却因此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虚虚实实最让观众糊涂,归乐东林变成了大晋大燕,有了司马氏和慕容氏,确实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背景,但请问:这司马泓和慕容肃竟是何许人也?
这种毫无价值的还原非但不能让观众从中了解到历史知识,反而会误导观众将其当做真正的历史来看,而对于南北朝这段历史的进程和社会面貌的展现,电视剧做得是远远不够,若是无法真实反映出历史原貌,那就不如遵从小说的架空原则,这样也是提前告诉了观众这就是一部‘架空剧’而非‘历史剧’。
泡沫艺术观
影视剧最根本的属性就是艺术性,而艺术性的展现需要的是良心和能力。过度的商业化倾向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影视剧的价值,违背了艺术的初衷。对于古偶剧中广告的插播泛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为题,甚至有人提出对于古装良心剧的定义就是‘无广告即是良心’。
《孤芳不自赏》中一叶子和唯品会的泛滥甚至已经到了影响剧情发展的地步,楚白大婚可以说是全局中颇为重要的剧情,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唯品会和一叶子的依旧是抢了楚北捷、白娉婷的风头,可谓是‘人比物贱’。为爱倾天下已经成了古偶剧的代名词,这种过度用情感解读历史的做法已经使得古偶剧成了纯粹的言情剧,而《孤芳》的弊病在于剧情无起伏和无限制的回忆兼具插曲,一集电视剧,音乐半小时。该剧最为大家诟病的当是‘抠图’一说,虚拟化的背景设置和人物道具以及鲜艳的色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假’字,但也绝对没有众人所说的‘抠图’那么不堪。
电视剧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升华,所以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而一切的假都将是其为人诟病的原因。电视剧的寓教于乐价值就体现在了一个‘赏’字上面,电视剧本身的欣赏价值和观众具有的欣赏水准都是决定一部剧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个‘如何赏’才是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