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7
图片◆网络
感情世界里,有种关系叫做:不删除,不联系,不点赞,不评论。
你还保留着他的微信,但不可能再与他产生任何瓜葛;
你会刷到他的朋友圈,但你绝对不会点赞和评论;
你偶尔翻看着他的昵称和头像,但你始终不敢点开对话框。
你甚至找不出任何一种情感和身份去定位彼此,他成了死在你微信列表里的那个人。
现代人眼里的成熟,在于时刻拿捏着分寸感。
它不意味着决绝,而是站在一定高度上,认清自己的位置,从而做出恰当的举动。
成人世界里,疏离可能是很缄默的,不曾有过多的拉扯,也从未经历狗血的剧情。
你们之间保持着一种无言的默契:
他从未逾越鸿沟来打扰你的生活,而你也绝不自讨没趣地和他联系。
或许你曾想过给他点赞或评论,但实在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身份,还生怕突兀会让彼此不舒服,索性作罢。
前几天,老贺曾发起过一个话题:为什么有的人你不再联系也不会删除?
其中有个姑娘的留言非常扎心:
“还是想联系,曾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会回到以前,但还是想了解你的生活状态,过得好与否我都想知道。
大概是做得太作,不好意思删除,只能默默等待发消息变为感叹号的那一刻。”
不删除不点赞,并不代表不爱了,而是把对你的爱调成了静音模式。
同样一个话题,相较于大多数的念念不忘,也有位姑娘云淡风轻地说:
“和平分手,不谈亏欠,忘记删掉而已。”
在爱情的磨难里无声无息地成长,不是一种埋葬,而是一种启程。
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一刀两断,那就心照不宣地互不打扰。
死在彼此的微信列表,已经是成年人之间最有默契的告别。
去年,老贺去成都参加读书分享会,有个男孩分享了一段感情经历。
五年前,他爱上了一位姑娘,经过几个月的猛烈追求,姑娘还是拒绝了他,并在不久后出国留学,在他最热情的时候,浇灭了他所有期待。
男孩不甘心,但因为距离,他只能默默关注着姑娘的每一条动态,了解她的生活。
他忍住深夜里的想念,不敢去找她,他从不点赞和评论,担心彼此尴尬。
他小心翼翼地拿捏着成年人该有的分寸感,带着这份被拒绝过的喜欢默默划清界限。
直到两个月前,他看到姑娘在朋友圈说下个周回国,他才鼓足勇气联络姑娘,说想见她一面。
但这次难得的相聚,却不欢而散。
他发现姑娘已经不是五年前,他深爱的那个样子了。
她剪了很短的头发,染上了夸张的指甲,举手投足间桀骜不驯的样子,与她当年的娴静和温婉大相径庭。
那次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联系过。
张德芬曾写道: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世界所编造的故事。
很多时候,并不是忘不掉一个人,而是放不下当初为爱付出的自己。
这世上任何一种关系,其实都有尽头。
《山河故人》里有一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爱情如此,友情亦然。
有的人大张旗鼓地走进你心里,离开的时候却连一句再见也没留下。
曾经,她被隔壁班男生表白,第一个告诉你,可后来,她结婚生子的消息你是从朋友圈看到的。
曾经,你们彼此约定每年都要和兄弟们小聚,坚持了两年后,该出国的出国,该工作的工作,该相亲的相亲。
你们都明白,谁都不会把谁删除,但谁也不会再干涉谁。
人与人之间最难以跨越的,其实是渐行渐远的生分感。
就像陈奕迅《最佳损友》中唱到的:
“来年陌生的,是那日最亲的某某。”
一切需要费力维持的关系,都是不值得眷恋的。
或许那个你不删除也不点赞的人,曾占据了你全部的记忆。
老贺觉得,对待他们最好的态度便是:
你偶然会想到曾经的难以忘怀,却也放下了对彼此未来的美好期待。
就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说的那样: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一座沙城,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你步步回头,可是却只能够往前走。
你对文章的喜爱,都体现在转发里。
老贺,一个地道的青岛人,
巷子拐角处的酒馆老板。
以酒为引,以故事为费。
每晚九点,期待与你相遇。
喜欢我的文章,记得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