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你自己,何其难也?
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人难免虚伪。
很多人问我,“你每天窝在房子里干什么?”
“你不打游戏,不看电影,不逛街,是不是很无聊?”
“你看某某的性格多好!你应改改!”
……
好吧,大千世界我只有一个,不管这个我是好的,坏的,完美的抑或缺憾的,总之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我。那么,我何须用别人的模子塑造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
小时候,自己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嘴甜,会来事,于是常被爸妈骂(见了客人不会说话),于是他们越说我就越不会说话了。
父母尤其是母亲爱交际,性格随和乐观,无论在哪都很受欢迎,可是我偏没有继承她的半点儿基因(并非我不喜欢)。
我本是无趣之人,可又不甘于无趣。每个人在有了超出维持生存以上的精力后,就会有精神上的追求。我也不例外,只不过到现在我仍搞不清自己的精神追求是什么?是生活上的充实感?别人的认同感?事业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很多人说我敬业,认真。我承认,可是有时我又分明看到一个敷衍塞责的自己:作为老师我会讨厌上公开课,讨厌任何形式的检查(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很累,常常在想:我累在何处?既然累那必有付出,有付出那定会有成果,可是回首展望,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进步,我的学生似乎也没什么进步。想到这里,我会惶恐不安,怀疑自己已误入歧途。
大多时候,我喜欢独处,一个人哪怕坐那沉思都是好的,周国平说独处并不意味着和自己在一起,如果你在潜心读书或写作时,你很可能是和想象中的作者或读者在一起。他说他更喜欢宁静和沉思的生活,如果总是活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没有时间和自己待一会儿,他就会非常不安,好像丢了魂一样。我想这也道出了我的心声吧。
那么,近来自己的独处似乎变了味道,成了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什么都不想做,也什么都做不下去。(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我想我必是被社会上的某种趋势或取向所影响。交往为人之所必须,如果你的行为想法与多数人不符,那么交往就会有不和谐的音符。此时你若不是超脱之人抑或看淡一切的人,你就很难做到洒脱。
从前闲来无事会写一些日常琐碎的文字,也喜欢隔三差五翻出来读读,读给自己听,兴味十足,可是一想到会不会有读者也喜欢,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因为这种目的性和功利性常常会让自己不悦。其实细细想来,做文章最终是写给自己的,与旁人无关,如果有幸拥有自己的读者,那自然也是好的。
难得无聊,常与朋友们通话,一位朋友说她觉得她的生活无聊至极,家庭的氛围令她窒息。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又很刺激的生活。我想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她多半也是受了外界的影响。
我常常也有这样的感受,看见别人常去旅行羡慕,看见别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羡慕,看见别人优雅自如的谈吐羡慕,看见情侣之间亲亲我我,柔情蜜意羡慕……
可惜那毕竟是别人不是你自己,别人的兴趣不代表你的兴趣,别人的价值观也不能代表你的价值观,只有认清自我,才不会随波逐流。
正如耶稣所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
在这个盲目,躁动不安,各种理论观念一片混杂的环境里,我多么想保持一颗平静无波的心!活成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