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小时候,因为害怕‘吸血虫’不敢下田干活,常常被爸爸拿棍子赶下去。八九岁就开始干各种家务,或煮饭,或砍柴,或插秧……后来想着打死也不想回农村耕田了”。这是小区一位妈妈的感叹。
在大多数城里人眼里的农村,其实都是幻想出来的美景与良辰,有星月伴空,有鸟语花香,有田园风光,有各种农产品,有晨风清爽,有青山绿水……我的家乡这些都有,但也有城里人没法体验或想象的辛苦与难熬,空虚与寂寞,早已习惯了大自然的一切,村民并不会感到喜悦,而因为他们接触不到社会最新鲜的事情,最先进的科技,也因为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他们大多也困于上一辈人的粗陋与吹嘘,相反更喜欢成为“出去见过世面的人”。
李奶奶在村里活了一辈子,都是那个年代的媒妁之约,对于嫁给那个人没有什么感情,村里人也从不扭捏地谈爱情,男人都在吹嘘着自家女人如何温顺勤劳,李奶奶坚韧而顽强地劳作到七八十岁,儿女长大,孙子也有了,临近死亡的时候,越是觉得没有个能说说话的人,整日坐在门口看光阴静静流淌过去,一天天离躺棺材的日子近,说不出心里的悲哀,也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她的哀愁。浑浊的眼睛似乎不会流泪了,儿子经常大吼大叫地对她,她也习惯了,心早已痛得麻木了,都要进坟墓的人了,儿孙自由子孙福,再也无力管了。她一天天努力地照顾自己,沉默地干着一些还干得动的家务,剩余大把的时光,就是看着门口,似乎在发呆,又似乎在和门口那一棵树说话。
黄妈出生在邻村,嫁到这个村里,几十年十分温顺地干活,生儿育女,不管丈夫对她多坏,她依然觉得丈夫是她依靠的大树,仿佛没有了这个男人她也就难以活下去,因为她无法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更害怕家里没有男人,别人看扁她家,会欺负她家,所以她誓死都会捍卫着自己的男人,并且因为家里有男人支柱着而自豪。所以她包揽着更多的活,让丈夫可以有空去麻将台转悠,吹嘘。
毒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农村的田里、地里,作物在生长,经常看到女人们前去查看她们的作物,晒得黑黝发红的脸上与手上,生出皱纹与蜡黄的颜色,眼睛透露出疲倦,相遇时寒暄几句,但她们从来不喊累,更不会在自己的男人面前喊。
更让人觉得气愤无奈的是罗姨,早年因为满足自己的男人,生了几个孩子以后,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上环,但一次次应许老公不带套,最后人流做了五六次,直到医生发出子宫危急的警告后才停止,她男人才肯去做了结扎手术。
城市的水太深,然而农村也不一定就美好,愚昧、落后、艰苦、医疗、养老……依然有一段漫长的过渡期。
农村的粗陋不见得就是反衬城市的繁华,城市生活的大多数人也不是活得那么好,他们拼尽全力,或许只能在城市里勉强地活着!
杜先生积攒了多年,进入了人人竞争激烈的大企业工作,孩子也在深圳上到初中了,去年终于付了首付在深圳买了一套小居室,接下来的贷款要还到退休,加班与压力一样多,工资也丰厚,然而已经四十岁的他为了一家大小的正常生活,每天过得像绷紧了弦,孩子不敢要多,一个都已经感觉负重前行。其实想想也就是解决了吃穿住行,几乎所有的日子,家人都是各自忙活,孩子也在忙着他的学习,老人一般不肯从乡下搬来同住,一是房子太小了,二是就算老人来了也常常是她一个人空虚寂寥,听不懂话,也不敢出来乱逛。
伊小姐结婚后还是和丈夫租住在一套小房子里,结婚三年,搬了三次家,孩子还小,伊小姐亲自带着,丈夫一个人上班,每个月发完工资就计划着本月需要哪些必要的支出,精打细算地节省着,有些不得不花的费用,他们就只好透支了信用卡,于是下个月的压力又更大了。伙食一再压缩,但孩子的营养还是不能少,已经很久没去电影院看电影了,也很久没在外面吃顿大餐了,城市的繁华与自己多么格格不入……伊小姐想,在这个房价那么高的城市,估计是不能买得起房子,照现在这样生活,能还清债务、信用卡让生活轻松些就已经是万幸了,买房,真的是太遥远了!
卡先生还是单身,他空闲时间会偶尔去这个城市的景点游玩,或去商场购物,他从来都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过客,所以他一早就在家乡的小县城买了房子,准备结婚后就回去。城市的繁华,他只说见过,却从没拥有过。
城市是有一些繁华的景象,但那是属于极少数富人的天堂,还在温饱线挣扎,或还在为房子打拼的你们没有什么关系!那华服红酒,那五星菜肴,那舞台上的闪耀都只是为那些极少数的人服务,你只有一身永远穿不完的职业装,或家居服。
农村有农村的鄙陋,城市有城市的缺失,关键是你要负责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