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在孩子初高中时,苦恼于孩子不喜欢读书。现实中,父母甚至把全部责任归咎于孩子,且整日劝说道:“孩子,妈妈很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妈妈若是你肯定会努力读书,不读书以后怎么养活自己”这样的说教屡见不鲜,但成效甚微。其实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全是孩子的责任,这也与父母早期的教育息息相关。请不要拿父母的权威,把不读书的责任全归咎于孩子。
常言道:“三岁看老”,意思是透过一个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感受到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深刻的说,一个人现在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他的一生。“三岁看老”不仅影响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会影响一生的阅读能力。与其青少年时的口苦婆娑,不如在年幼时就刻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外山滋比古曾将阅读分为两类:α型阅读和β型阅读。α型阅读是阅读既知的事物,β型阅读为阅读未知的事物,我们要努力训练自己成为一个高段位的β型阅读者。当然,这个阅读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孩童时代。当孩子尚小时,我们需努力培养孩子β型阅读能力。
一、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意义
若只教给儿童既知的东西,教再多也没有意义。教育的目的是靠语言把未知的世界变成孩子准经验的世界。在学校,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阅读未知的能力。
1 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孩子阅读未知,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甚至决定孩子今后能否独立阅读高深的艺术、宗教和哲学。
2 避免厌学情绪。
众所周知,很多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厌学。无论父母如何管教,似乎孩子依然不好好学习。其实,根源不在于孩子本身,而在于孩子从小是否接受过相应的阅读训练。对学生而言,读教科书就是连续不断地阅读未知。为了理解需非常努力,而没有阅读未知能力的孩子,因为辛苦极易厌学。
3 决定一生高度。
毫无夸张地说,“三岁看老”非常适应于阅读领域。孩子小时候非常容易锻炼阅读未知的能力,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相反,成年人离开学校后,很难有主动接触未知的事物的意愿,他们极易缩回到已知世界。而此时若成年人若没有从小阅读未知的训练,很难主动阅读高深领域,甚至高深领域的书籍(如哲学)根本读不懂,影响一生所达到的高度。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如前所述,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将对孩子影响至深。那么,该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1 童话故事
很多家长可能繁忙或认为童话故事无益,从而断送了孩子接触未知世界的基础。童话故事对于培养孩子阅读未知的能力异常重要,甚至童话故事是孩子通往未知的必由之路。
童话故事属于虚构小说,其中很多内容与现实不符,属于未知世界的一部分。孩子通过聆听童话故事,可以认识超乎现实世界的词语。比如善良与丑恶,这些词语很难用现实事物进行描述,而通过童话故事,孩子便可接触并自行辨别。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通常是不断重复叙述一个词汇,使词语与已知的事物产生连接。如苹果、妈妈等都是通过不断重复并与具体的事物相互关联而使孩子产生认知。但童话故事则开启了一个虚拟世界,比如神笔马良,孩子通过想象和幻想理解童话里的故事,得到走向未知世界的钥匙。
比如,通过给孩子阅读“丑小鸭”的故事,我们告诉孩子:“不管我们现在怎么样,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长相并不重要,总有一天你也能从丑小鸭变成天鹅!”孩子通过虚构的故事,弥补了现实世界的空白,有效提升了阅读能力。
** 2 家庭对话**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曾把语言分为限定代码和精密代码。限定代码主要是用在关系亲近的人之间,用字遣词上多有省略;精密代码符合逻辑、文法,更加完备的正式用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巴兹尔·伯恩斯坦发现在居家生活语言中常使用精密代码的孩子,其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使用限定代码的。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近代教育的特质就是公式化,具有逻辑性、知识性以及超乎日常生活范围。所谓学习就是克服现实困境,探索未知领域。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限定代码,不易于与现行教育融合。
比如,让孩子帮忙去超市买东西,回来后主动引导孩子用分类有逻辑的方法汇报。“宝贝,跟妈妈说说,你在超市蔬菜和水果分别买了什么?”这样的对话,更容易锻炼孩子语言逻辑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想到什么说什么。
要记得,在孩子不断口语化的日常中,刻意教一些孩子符合逻辑、文法的正式用语非常重要。可通过带领孩子阅读课文内容(文章一般都是正式用语),丰富孩子的表达能力。
3 所用语言
在美国,传统意义上普遍认为白人比黑人优秀。对此语言学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原因与家中使用的语言有关。
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黑人母亲通常的做法是一顿训斥,然后说:“你看你做了什么,把好好的花瓶打碎了。”有的母亲,甚至避免孩子再次犯错,打孩子屁股或惩罚孩子。当孩子哭着问妈妈原因,妈妈说:“哪有什么理由,做错事就要受惩罚。”这个过程中,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强势的,没用合理的语言给孩子解释缘由。
相反,白人妈妈的做法更温和,首先她会用语言解说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当然,孩子不一定能听懂这些道理,但这对于孩子分辨善恶,帮助孩子走向思考的境界还是很有效果。
对此美国学者应用此方法对黑人妈妈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训练黑人母亲,用温和的语言指出孩子犯错的缘由。研究报告显示,由这些黑人妈妈照顾的小孩智商与白人家的差别不大。可见,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对于孩子理解能力或者智力水平影响至深。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帮助孩子解释一些行为而非用惩罚的方式惩罚孩子。孩子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的理由。
很多家长,严厉训斥孩子的一些行为,但并没有给出正当的理由满足孩子好奇的欲望。这样的语言,只会限制孩子理解能力的提升,扼杀孩子主动探索未知的欲望,进而失去阅读未知的兴趣。每一次教育,都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契机,希望好好利用语言技术,不断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4 言传身教
经常听到一些妈妈诉苦:“我家孩子为啥不爱读书,我天天教育他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不让他多看电视,但发现根本没效果。我真恨不得能替他学习,当父母的真是太累了。”估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随着孩子升入初高中,正值需努力学习的年纪,而孩子毫无在意,让父母揪心难过。很多父母,把这种情景归咎于孩子,认为孩子太懒不思进取。其实,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不全在于孩子,也有一部分的责任在于父母从小没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父母应该言传身教,在孩子尚小时跟孩子一起品读书籍。很多父母,天天督促孩子读书和学习,然而自己却在看电视、玩手机。也许,你觉得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但你也应明白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非常重要,孩子会耳濡目染、主动模仿。有时候,你的一些行为远远胜过苦口婆心的教育。
据说,张爱玲五岁即开始读《红楼梦》,至老不辍。因为喜欢《红楼梦》,她甚至为了不能与曹雪芹生在同一时代(因此不能一睹他的风采或一听他的高论)而发出过“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
张爱玲,若从小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自己不会五岁主动阅读名著。父母要注意言传身教,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一个喜欢读书和学习的家庭,其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喜欢看电视。希望父母再忙,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而不是嘴上说着读书重要性,而自己却看着电视窝在沙发里。
以上便是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四种方法:
1.童话故事; 2.家庭对话; 3.所用语言; 4.言传身教
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愿父母努力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与习惯,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End
一位热爱写作,坚持原创,喜欢分享的工科男。
如果觉得此文不错,可以点下“喜欢”。
您还可以“关注”我,我会给小伙伴分享更多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