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襾个文化人离开,心里是悲伤的。一个是三毛,一个是余光中。
不知是为什么?细究下来是有原因的。三毛,永远在流浪。余光中,永远在乡愁。都是离家的,都是没有根的。
为什么读者读这样的文字非常有共鸣?三毛的文字,是满足人潜在的浪迹天涯的梦想。他乡、远方总是美的。有诗有画有浪漫。余光中的文字却是让人审视自己最内心的渇求。原来每颗心都是害怕被漂迫的。哪怕身处故乡。内心也是极希望抓住根的。
看到余光中写的故乡也会思乡,何况是在外的游子。还记得第一篇在报纸发表的文章就是写余光中的乡愁。转眼人已逝。唏嘘。余先生一路走好。
两岸可以往来后。有回乡探亲的台湾老兵。有些是回来看故土、看亲人。有些是除此以外回来找个媳妇。
总会传言,某某可发了。去了台湾多年的亲戚回来探亲了。带了琳琅满目稀罕的东西。甚至帮着购了房。人们便啧啧地羡慕着。
介绍对象也如是,那个谁找了一个台湾回来的老兵。年纪是大了些,可是人家有钱。娶了之后便带回台湾去。人们以为带回台湾去,必是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便又啧啧地羡慕着。
某日去到台湾旅游。环岛一周。记忆最深刻的不是沿岛的绵长的海岸线。不是给我畏惧的浩瀚的太平洋。不是北回归线。不是太鲁阁。不是阿里山日月潭。不是民国味道的各种招牌、建筑。不是台北的101。不是夜晚的小吃夜市。而是那些大陆老兵的乡愁。
老兵的乡愁扺过了台湾所有的美食美景。因为他重,重得象一座山。
台湾导游说大陆来的老兵处境很尴尬。岛上的人不承认他们是本地人。大陆人认为他们去了远方,属于台湾。他们成了无根之人。
他们或许大陆已有妻室儿女。在台湾又娶妻生子。又或者终身未娶。后者的晚景便是进供养所(是这个名称吧,隔了几年竟记不得了。知者请指教)。不能归家,无家可归。台湾大陆通行开放后,便毎日坐在供养所门口。看载満大陆游客的大巴车一辆辆从眼前开过。
那些大陆观光客是从故土或离故土最近的地方来的。看看他们以解乡愁。
每日,几个老兵搬着藤椅坐在供养所门口,挥手向旅游车上旳大陆游客打招呼。若是正好碰到有从家乡来的,便激动得打听现在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门口的老兵越来越少。少去的老兵背着沉重的乡愁去了天国。不知道他们在天囯可否能时常会回到故乡。
坐在门口的老兵仍然想念故乡,也想念他们那些走了的同伴。看到我们时,已老得不会雀跃。只是坐在藤椅上微笑着向我们扬起手。我却看了一脸辛酸。那乡愁太重,重得象一座山。
很多年后,这些老兵都太老了,都去了该去的地方。没有一群老人巴巴地坐在供养所门口,通过看一群游客以期看到故乡。可是那乡愁太重,重得凝结成了人们回首就能触碰的历史。重得唯有也向他们扬起手,用灿烂的来自故土乡亲脸上的微笑,解他们一丝丝乡愁。
余光中先生那首乡愁,道尽了这群老兵和所有海峡同胞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先生的离世让人们又想起浓重乡愁的那群人。
永远的余光中,永远的乡愁。
无戒365极限挑战写作训练第3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