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接触网络世界以来,你亲手设置过的第一头像是在哪个平台,什么样式,如今还记得吗?
今时今日,每当我们在网络世界发现一片「新大陆」即将开启旅程时,「设置头像」仍然是令人感到期待的一个环节,每一次决定更换头像,或许都隐含着生活境遇的一次「新开始」。当我们开始对网络另一端的人感到好奇时,往往先从其头像中得到大致判断:是精心营造的自拍、迷人风景或花卉、梦幻唯美的二次元人物、还是萌萌的宠物?
从二十年前的「QQ秀」,到时下大热的「无聊猿」,我们为何对头像注入如此多的热情?
元宇宙=「Avatar」?
自2021年4月横空出世以来,「Bored Ape」,即「无聊猿」系列以一「猿」之力,让「元宇宙」概念所催生出的新式藏品真正「出圈」,让包括周杰伦、库里、塞莱娜·戈麦斯和帕里斯·希尔顿在内的名人巨星都趋之若鹜,成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新世代icon。
这种基于同一个原型的衍生图,包括「无聊猿」的前辈「加密朋克Cryptopunks」系列,以及2022年的后起之秀「月之鸟Moonbirds」系列,都是当下最热的「Avatar」,即头像类藏品,似乎成了当前「元宇宙」概念的代言。
这种狂热,真的是从「元宇宙」开始的吗?
虚与实之间的「Avatar」
在西方的电脑及网络语言环境中,惯以Avatar一词代表用户的「头像」,该词源于梵语词汇「अवतार」,本意为「天神降临在人间所寄托的肉身」,全球知名的科幻电影《阿凡达》系列的标题亦出自此,指男主角将意识寄托在另一个躯壳上存在于异世界中。从其源起看来,Avatar同时包含「神」和「人」的二重属性,成为联系两个世界的纽带。
至于Avatar演变为人在网络、游戏等虚拟空间中所呈现的形象,又有赖于「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创始人尼尔·斯蒂芬逊(Neal Stephenson)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的应用。这概念逐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稳固:个体基于自我认知,选择向他人的表达与呈现自己的符号,亦即代表我们自身的一种「肖像(Portrait)」。
从目前广泛应用的定义而言,「肖像」即是基于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用以代表某一具体人物的视觉艺术作品。
以不同形式存在的
统治者肖像
我们很难确切追溯人类有意识的肖像创作具体始于何时。但直至五百年之前,可辨识且得以广泛传播并传承至今的肖像作品,其主角无一不是彼时位高权重之人,以最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权力」意味着什么:被崇拜、被敬畏、被纪念,从而远超凡人寿命所限,成为长存于世间的「存在」。
唯有个体尊严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价值且艺术成为可通过消费获取的「商品」之后,肖像才真正融入大众生活之中。
以西方为例,在跨入早期现代(指约公元1500~1789年)后,城市新兴中产阶级比以往甚至之后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热衷于以艺术赞助来彰显和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社会地位。兼具艺术、名片及广告功能的定制肖像,很快成为了宗教绘画之外最受欢迎的画种,成为艺术家工作室最主要的一类委托。
那么,当我们面对一幅肖像或头像的时候,除了表象是否符合审美之外,如何能够有效地从图像元素中得到有效的信息,进而洞察肖像主人的身份、愿望和意志?
藏在肖像中的「密码」
相比材质载体更为坚实耐久,可跨越漫长时间之属性的雕塑,架上画作为肖像的载体,具有展示的场景更灵活,风格手法更丰富,层次更丰富,且更直抵人心。
除模仿人物的相貌特征之外,在绘画的媒介和表现手段之边界内,作者如何洞察画中人外表下更复杂的性格甚至灵魂,以真正达至肖像主角对「独一无二」的诉求,以及向他们设想中的观看者传递出能够被理解和尊重的「价值」,是肖像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因此,一幅成功的肖像作品,其「归属」是极其复杂的,是赞助人、作者及观众三者之间游移不定的「节点」。
构图
Composition
从最直观的性质来看,肖像的构图一般分为单人(Single)、双人(Double)和集体(Group)肖像。最常见的单人肖像自然以某一人物为中心,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一位着异国风情打扮的俏丽少女为模特,为她戴上了极为名贵的珍珠耳环,为这幅肖像作品平添了几分神秘莫测。
双人肖像则以夫妇像最为常见,在包办婚姻占主流的过去,若对象是名门豪族,此类肖像有时亦有显示两个家族势力之间结盟的强烈政治意义。
集体肖像则有更多可能性,可以是表现人丁兴旺、福祚绵长的家族像,也可以是表现某一特定团体或组织的场景。集体肖像最考验画家的构图能力,视委托人的意志和意图,可能以其中某一或数个人物为主,也可能需要更平等地分配每一人物的地位,同时又不至于过分平庸。西班牙画家委拉斯盖兹的《宫娥》与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夜巡》皆是西方艺术史上集体肖像画的代表。
背景
Setting
肖像的背景,亦可理解为画中主人公身处的环境,这一因素常常取决于赞助人的指定:是室内或室外,是民居、宫殿、公共场所、又或是自然风景... ...
在思虑周全且别具创意的艺术家笔下,背景的作用除了装饰和显示地位之外,也可能藏着诸多的玄机。例如在达·芬奇的早期代表作《吉内芙拉·德·本奇肖像》(Ritratto di Ginevra de 'Benci)中,衬托于女主角背后,形态颇为奇特的植物是一株刺柏,意大利语为「Ginepro」,与这位淑女的闺名(Ginevra)谐音,更是纯洁与贞操的象征。鉴于这幅肖像的成画年代可能在女主角成婚前后,这幅肖像极有可能是祝贺其新婚的礼物,是形式与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幅女性肖像。
姿态和表情
Pose & Expression
人是智慧生命体,拥有思想与情绪。因此,作为绘画呈现的主体,姿势和表情是表现人物个性和状态的最直观表现,也是肖像区别于静物或风景画的主要特质。中国画论中之所谓”传神写照“,往往就寓于姿势与表情的细微变化之中。与达·芬奇同时期活跃的画家洛伦佐·克雷迪(Lorenzo Credi)笔下《一名青年女子的画像》,是这一时代为数不多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肖像。
画中的女性身着素朴的黑袍,那双微微垂下的眼眸并无焦点,将视线的终点投向无尽的虚空,却毫不掩饰满溢而出的哀伤。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画中人以左手大拇指与食指轻拈起一只金色的戒指,其向前伸出的姿态,仿佛是在向画外的观众展示。
后世学者从画中诸多细节考证出画中人的身份很可能是画家已故长兄的妻子,在彼时已守寡多年,故这幅肖像中不但是对长嫂之贞德的表彰,也同样寄寓着画家个人对兄长的哀悼,是极为动人的杰作。
服饰
Apparel & Style
在肖像之中,服饰包括服装、佩戴的饰物及发型等元素,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最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财力,社会地位,甚至家庭及婚姻等私密信息,同时亦呈现出他们的品味和其时代的时尚风潮,是极为宝贵的时代记录。保持着一生中留下最多肖像的维多利亚女王,其从少女到晚年的服饰变化,不但充分显示出她每一人生阶段的状态,也是维多利亚时代风尚的重要参照来源。
标识物件
Attribute
标识物件,在更早的宗教艺术时代,是为了方便信众辨识宗教人物身份,根据历史文本或民间传说,为他们的画像配置一些约定俗成物件,如:把守「天国之门」的圣彼得手中的钥匙和被奉为「护教者」圣保罗的宝剑。
当肖像成为独立画种后,以标识物为人物添加「人设」的传统亦得到了继承。帝王头上的冠冕、手中的权杖,宫廷女眷怀中的爱宠、手中的一把名贵折扇,房中各种珍奇稀物,都可视为“标识物件”,向画外的观众传达着关于画中人自身更丰富的信息,或是一些更隐秘的愿望。
名画中的标识细节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论是从互联网上海量的图像中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图形符号,或是用手机等介质自拍,又或是委托他人创作插画,人人都可以通过更便利的方式获得一个头像。
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同时,又在某一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上达到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