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变化,也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相对他们而言,我们这代人走的还算比较顺畅,特别是在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我们都经历了一段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自由、活泼以及激流涌动的历史,所以我们80后这批人,总体上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毕竟没有几代人能够遇上10年的历史黄金阶段,这种东西有时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我们都缺少对历史的梳理,所以对现在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状态来说,有时候觉得不是很满意,或者说有时候甚至感觉到厌烦。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都读了点书,但是理解历史的深度非常缺乏,故而我们对现实的批判也好、对未来的展望也好,采取的都是一些感性的直观理解。这其实就是读书的矛盾:一方面带来了思考,一方面却难以深入。为什么乐观总是存在于那些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群中间,想必大体是这个道理。
我一直觉得读历史书是一种对现在生活最好的关照,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人类生活的踪迹,其实每个人都没有跳出来,我们还是按照历史的方向走下去。就像我认为个性的东西从来都是一种共性的旁支,特别个性的东西是没有的。什么叫庸庸碌碌呢,其实每个人从某种程度上,都在庸庸碌碌的活,而所谓的社会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却将这部分选择了平凡生活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看成了是社会的倒退,这本身就是一种激进的历史观,是具有非常极端的强迫性质的。毕竟,主流的价值观也是社会的一种共性的东西。
现在很多和我一样从农村出来的人都进城了,在城市工作、生活,最终定居在这个城市。我们的影像倒映在城市生活中,但是想的还是农村的日子,这一点生活印记是难以抹去了。毕竟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农村,后天的进城肯定难以抹去先天的基因,而农村的成长就是这种基因。
我们的农村正在经历历史上难得的被迫消失阶段,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其实历史的玩笑很多,历史的荒谬事件也很多,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很幸运的拥有过短暂的幸运时刻,但是荒谬的东西可能还是占据大部分人生的。农村的消失,基本上是一种短时间的人为行为,所谓的城镇化,其实就是一场指标式的狂欢,众多真的村庄被消失了,那么,假村庄自然要被重新建造起来。林徽因痛哭拆毁古建,断言的东西,不是真的发生了么?
我们这个时代,总是想造出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观念也好、建筑也好、人文也好,都在造。我们的商业也是这样,总是强调颠覆,这个模式是颠覆性的,那个流程是独一而二的;我们的话语风格也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祈使语气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妄断一切。我们的思维、行动,都在经历历史上少有的独断和专横,这种可怕的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无形之中、都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着。我们缺少对历史的了解,我们总认为不读历史是创造历史的前提,我们缺少对历史的关照和敬畏,以至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进行自我设定,而不管宏大的历史背景。
个人是这样,组织也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很多美好的东西都被毁了——农村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觉醒,其实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代价肯定会惨重、会带着血。整个社会都在狂飙突进,都在创造信仰,为什么要创造信仰呢,因为我们原来的信仰都被撕毁了、被打碎了。人总需要一点盛放温存的场所,但是这个场所都被毁坏了,所以我们必须创造一些出来,所以产生了混乱。
推倒重建,真的那么容易吗?
我眼睁睁的看着真的东西被说成假的,还那么理直气壮,那么慷慨激昂,关键是,受众还那么广。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全社会都在进行着这样的事情,这反而成为了一种价值观和主流趋势。我们这代人或多或少都参与其中了。
但我相信,一切的偿还终究是要到来的,只不过历史对于个人来说,短暂的周期可能会成为几代人的一生。我们都说及时行乐,全都成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被毁掉的东西,我们都不放在心上,或者说浑然无知,于是我们,也成了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