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带孩子旅行回来,才看到北京大红门某商场“抢孩子”事件。了解完整个事件,撇开复杂的案情不谈,警方在网上遭到的谩骂一点不比罪犯少。
作为一位妈妈,看到类似的事件我固然愤怒,可是如何执法就该由愤怒说了算吗?
没让你们泄愤,就是司法不公?
“孩子光天化日下被抢,罪犯仅被拘留5天!”
这几个字,刺痛了每一位妈妈的心。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心,容不得一丝伤害。谁要是敢伤害我的孩子,我也会愤怒和拼命。
正是有着这样的心理,警方的做法一旦没有让大家愤怒的情绪得到发泄,谩骂便无法停止。
10月6日,面对大家的质疑,北京市公安局对案件开展符合,并通过“平安北京”的官方微博公布出事件的原委与诸多细节,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执法部门依法行事,尽职尽责,却换不来大众的信任。
现实真的已经糟糕到如这位妈妈说的这样了吗?我随手搜了下新闻。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无时不刻焦虑孩子安全的妈妈们,好像都选择性忽略掉了这些事。
也许你要说,凡事都怕万一,孩子的生命,经不起万一。但你不知道,为了没有万一,警方背后做了多少努力。
就像曾经疯狂转发朋友圈支持“贩卖儿童者,一律死刑!”的妈妈们,除了愤怒,并不知道法律制定的背后,有着无数理论和科学支撑的结果。
《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 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的研究中表明:无论是惩罚的确定性还是惩罚的严厉性都对犯罪有着显著的威慑作用,但是对于暴力犯罪而言,惩罚的严厉程度(重刑率)的威慑作用最小,惩罚的确定性(尤其是破案率)的威慑作用最大。
简而言之,罪犯99%会被抓住,会比抓住后全部死刑更有震慑力。
重刑还会带来另外一个恶果,就是如果轻罪重罪一样重,那犯下轻罪的人会为了掩盖自己的轻罪而不惜犯下更可怕的罪行。
法律的制定,并不由愤怒决定,而“抢孩子”事件的执法过程和结果,也不能由愤怒决定。
你的愤怒,才是伤害孩子的利器
作为妈妈,在看到这种盲目的愤怒,非常痛心。你们不知道,很多时候,它都会化作利器,划在我们孩子的身上。
因为超级妈力在做着改善儿科医疗的工作,所以我经常接触到儿科医生,也见过了无数的医闹。这和“抢孩子”事件如出一辙,医生在尽力救治着孩子,家长却因一点误会,就大打出手。
他们也许以为在这样的行为下,医生都会更加尽忠职守,可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都选择放弃这个职业。
儿科医疗,并不会因此就变好。
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双方的努力。如果无法信任,就会患上了选择性失明,看不见警方的尽心、医生的尽心、老师的尽心......一味只会愤怒。
我明白要妈妈做到理智和客观是很难的,但如果做不到,只成为情绪激昂的大众,苛责保护孩子的人,对孩子的未来并没有好处。
理智的发声,远比愤怒好用得多。这次的事件,你站哪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