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放假,天热至极,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热浪的气息。逢这样的天气,除非迫不得已是不愿出门的,更别说心甘情愿干活了。可是纵有一千一万个不愿意在太阳下暴哂,可没办法。我十分不情愿地劳动了两次。
第一次劳动
端午节那天下午,老人要去地里种花生,老公和儿子去了,我心想如果不多就不用去了。可没过多长时间,电话响起,一看号码,心想躲不过去了,只好硬着头皮去了。站在烈日下,阳光虽不那么毒辣,但是照样晒得很。种完花生,兵分两路,一路去收小麦,我们继续去种玉米。地特别湿,再加上麦秸秆铺了一地,一锄下去沾满泥巴,还要用手把泥扣下去。遇到麦秸秆多的地方,还要用锄镂过去,费力极了。两包小玉米籽,竟种了半天,估计又晒黑了许多。我品尝到了劳动的艰辛!记得那天下午,地里有几家也在干活,都是上岁数的老年人,远远望去,衣服已湿透衣背,一直在太阳下干活,偶尔会歇歇。此时正是种玉米的时刻,地里显得并不那么热闹。想想以前,只要麦子已拉出地,人们不管有多累,天气有多热,立马种上玉米;地里遍布满了人,一派热闹的情景。由于种种原因,更多的人已慢慢在放弃劳动,远离劳动。
第二次劳动
第二天下午,我又再次经历了在烈日下的劳动——往玉米地里丢肥料。公公婆婆说好五点去的,可四点四十九的时间,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呼唤声。推门一看,外面的太阳还大得很,真不想出门!我在家磨蹭了一会儿,五点才赶往地里,他们已浑身是汗!忍着热又是一次意志力考验的劳动,此时再次深味“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的深刻含义。农民真的不易呀,汗水全把衣服湿透!在地里,老公和公公为种地的意义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争论,但无果而终,一个认为种地价值不大,一个认为人不能太懒,两种思想激烈碰撞,吵得是难分高低。肥料总算丢完了,可我却忘了炎热,陷入了沉思……
渐渐地,劳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已不愿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日子,已无踪影。科技越来越发达,土地的耕种被现代化的机器所代替,人们省力的同时,好像把劳动的意义也抛弃了!今天重新思考劳动的意义……
端午节劳动,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