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好友交流,发现小米6很难买到,因为小米公司惯用饥饿营销的伎俩。
所谓“饥饿营销”,就是销售商和厂商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手段,如将商品的出货量刻意调低或者使产品保持神秘感等,营造市场上某种产品或是服务紧缺的现象,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也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对于消费者而言,脱销的情形容易被联想成:产品本身的优势导致缺货,利用“物以稀为贵”的观念,制造适度的紧张,藉此维护品牌形象及制造知名度。
小米手机的饥饿营销策略在降低了库存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小米公司的资金流压力。一方面,小米手机并没有大批量生产,若市场反响不好的话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应对,减少产量,从而降低风险,另外正是由于小米手机没有大批量生产,仓库里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压货现象,也可以降低库存成本,减少压库。另一方面,饥饿营销可以让小米公司加速资金回笼,减少资金周转周期,从而减少了资金流压力。
不过饥饿营销是把双刃剑,过度的采取饥饿营销,不但不会增加用户关注,反而会让消费者觉得一机难求,不如不求。在小米手机一次次售罄之后,“米粉”们开始对小米慢慢失望,开始倾向其他品牌。另外小米手机的超高性价比,让倒货的“黄牛”看到了商机,更是有损小米品牌形象。
在地产界,也有成功运用饥饿营销的案例,如新鸿基地产的大佬之一雷霆操盘的项目:
2002年楼市低谷,马湾珀丽湾两千余户在数周内卖光,除了是以每呎不足二千港币平价开售,也和雷霆使出的饥饿营销策略有关。当时新地向各地产代理商派售房源时,只供应很少一部分量,刻意营造出要买得趁早的声势,而消费者也怕过了这村没这店,结果房源被抢购一空。这招策略奏效后,令不少新盘仿效。
当然饥饿营销策略的运用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全盘照抄。记得在《房地产营销19讲》中,便提到了一个沈阳的项目,因其强行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铩羽而归。
饥饿营销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人与产品:符合人性的营销策略才能得以施行;同时产品也得具备其独特优势,以新鸿基的房子为例,香港民众普遍认为新鸿基的楼房性价比更高,用户体验的差异往往是其在众多开发商中独树一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