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没有春
李阳最近有些苦恼,一直被“我是不是个混蛋”这个问题困扰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他觉得,他恐怕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太大的压力。
虽然大家都说像乔布斯这样的强人,在工作中对身边的人来说,基本都是混蛋。可是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基层主管,要真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恐怕队伍就要散了,员工的感知很差,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不利。
比如最近的一个例子,由于项目群目前普遍的,对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不满意,李阳便让UX用户体验设计的Leader林晨,出一份项目群的用户体验保障机制。结果时间一周一周的过去,李阳连看了几稿都不满意。到后面,李阳发现,林晨看见他干脆绕着走了。
李阳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主动找了林晨沟通。林晨告诉他,有时候觉得你太严厉了。他们就这个例子展开了讨论,通过这次讨论,李阳才意识到,尽管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解说他的要求和目标,但是林晨他们其实并不能理解。简单说就是,林晨他们不能理解“如何做出用户体验好的产品”和“UX团队的运作机制”之间的差别。而李阳要的是如何做出用户体验好的产品的机制。
在李阳看来,立足点不同,会让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果,有着天壤之别。可是在林晨他们看来,原材料不都一样吗?李阳想了想,跟林晨解释说,这就好比我们准备好了同样的虾,厨师师傅却可以做出两道完全不同的菜,白灼虾和多宝虾。
因为目标不同(白灼虾和多宝虾),虽然主料(虾)是一样的,你要准备的辅料(素材)就会不同;你要炒菜的程序(报告结构)就会不同;你面向的对象也不同,吃这两个菜的顾客的口味和诉求一定不同,能否让这道菜对上顾客的口味,决定了这道菜能否成功。
你看,目标、对象、结构,是解决问题,包括一篇文章/报告最重要的元素,有了这些元素才去组织素材。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不一样,如何能认为这两个东西是一样的呢?林晨意识到了问题,回去后重新调整了思路,两人终于达成了共识。
同时,李阳也意识到了这是认知的差异。回想起来这样的场景其实一点不少。每次李阳都是一次又一次地说明他的要求,但是一周两周过去,大家拿上来的东西都不是自己要的。这样的情形下,他的火气就越来越大,大家的沮丧也就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样除了让气氛变得紧张,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可是,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结合这次的案例,李阳仔细想了下 ,认知的差异确实无法避免,但却可以通过结构化思考问题的方法,来加快达成共识的速度。
李阳列出了后续的行动计划:
1.先对齐目标。
不能简单地下达任务,要先把做这件事儿的目标、价值说清楚了,这就是以终为始,给彼此先立了个靶子。有了这个靶子可以避免后续跑偏了,同时也是立了个标准,用以验收结果。
2.明确对象。
不论是解决方案、总结报告还是一个运作机制,都需要明确适用对象。即你首先要清楚受众范围,清楚自己要解决的是“谁”的问题。在企业内部,这个问题会更加复杂。在消费者行业,往往客户和用户是合体的,但在企业内部,这两者往往不同。如何平衡好客户和用户的诉求,是个学问。
3.在结构上达成共识。
目标和对象清楚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结构了。目标和对象确保你做对事情,结构则决定了你正确的做事,正确的“说”事。一篇文档,不论是解决方案、总结报告还是运作机制,本质上都是说事。
结构是一篇文档的“纲”,有了这个纲,再去准备素材,素材就是“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纲举目张,一篇文档基本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做好修辞,润下色。
因此,在结构上达成共识,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澄清和争吵,加快达成结果的进度。当然,李阳也明白,处理事情的方法要因应认知的升级而调整。
总结一下:
认知差异不可避免,可以通过结构化思考问题的方法,来加快达成共识的速度。具体分为三步:对齐目标、明确对象、锁定结构。
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一些文字,希望对你有帮助。上一篇《总盯住别人的错误,会成为自己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