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推荐指数:五星
书本推荐说明:五一在杭图偶遇了这本《项目管理中的8项人际关系技能》,这本书挺妙的。书名虽然写的是技能,但我更多学习到的是: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智慧。书中很多典型案例场景带入感强,看道理没感觉,看完小故事就顿觉“啊哈~”。各章节总结了很好记的模型,并且各模型之间互相串联结合使用,可实践性强。有人的地方都可以举一反三。
金句摘录:
当你是你自己的时候,你就处于最佳状态,当你的真实性降低时,你的效率就会下降。
你可以戴一百顶帽子,但它们不应该改变你是谁。帽子遮住的是你的头,而不是你的心。
拥有“团队成功时我成功”的心态——“我们”的心态。
当不好的事发生时,不要做出不好的行为,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做些好事,结果会更好。
书中提到的观点很多,如果只说令我看完书仍能想起的大概是如下:
关于人际关系
1)戴哪顶帽子
作为团队领导者,你戴着三顶最主要的帽子:管理层、团队主管和团队成员。每顶帽子都代表着不同级别的权利、权威、责任和控制,并具有不用的视角,关键是根据具体情况戴合适的帽子。这意味着戴最合适解决问题的人帽子,让自己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帽子在这里也是一种隐喻,通过戴帽子给自己明确一个身份和视角。这三顶帽子在书中是根据对组织的三个层次(管理层、团队、个人)模型而匹配的。根据问题的所在层次,戴上对应层次的帽子来解决问题。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处理思路。而作为团队管理者其实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里其实是说如何运用和平衡三顶帽子,并清楚地为实际情况戴上合适的帽子,来帮助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2)做自己
向别人展示你是谁,保持透明,欢迎他们的意见,保持灵活性是团队领导者的核心特质。如果你不做你自己,那么员工就看不到你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就失去了你作为领导者的信任和信心。
不管你戴着哪顶帽子,你真实的自我——感觉、良知、常识、直觉和价值观都不应该消失。
前两天听到一句话很触动我:“关于人,你相信什么,就决定了你当下如何去回应眼前这个人”。帽子有很多顶,选择有很多种,到底该如何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好像很难,但其实也很简单。如果视角从"怎么做才对",转换聚焦到"我们真实的内心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答案很快就出来了~大概这就是真实性带来的效率和能量。
关于团队信念
1)“我们” > “我”
这里的“我”代表自己,“我们”代表团队。书上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团队成员在团队会议上迟到时,这个人通常会道歉并给出解释理由。但这种行为是为了迟到者(“我”)还是为了团队(“我们”)的利益?这种借口几乎总是为了迟到者的利益,希望得到与会人的原谅。这是一个典型的“我”>“我们”的行为。
“我”的行为是分裂的,“我们”的行为是统一的。“我”的思维会缩小你的视角,“我们”的思维会扩大你的视角,是你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前景,产生更大的影响,并扩大团队的环。
“什么更重要,赢得战斗还是赢得战争?”
在团队中有很多个体,但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风格。这大概就是团队管理中人的因素的不可控性。书里这个观点实际上是给出了一个“共赢”的方案,“我们>我”,这是个很直接、很简单的共赢思路。“我们”扩大了对团队的包容性,当每个人都往这个信念聚拢,团队则有了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当团队成员有了共同的团队信念感和目标感,那么在团队中“人”这个因素就有了可持续性。
PS:这里的“我们>我”的智慧也同样适用于管理家庭团队,哈哈。
2)四种结果模型
书里总结了对结果的四种反馈:
当对人的行为/结果进行反馈时,其实就是对人的一种外部影响,因此反馈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引导方式。
“线下”领导者抓住做错事情的员工,通过恐吓和威胁来提高员工的绩效。
“线上”领导者抓住做对事情的员工,相信员工想做好工作,并且主要适用“耶”来激励员工,以提高绩效。
给出“耶”的反馈来正向反馈激励团队成员,这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书中有一个很妙的调查:主管自以为给出四种反馈的比例与成员认为收到的反馈比例完全相反。这大概是说明了两点:
1.是否以合适的比例、频率给出结果反馈:如果把团队行为比作一个游戏,如果每天玩一个你只有10%的机会能得到认可的游戏,你还会想要继续吗?这挺有趣,其实也是一种换位思考,如何让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收获到更多的鼓励和快乐。
2.给出的反馈是否达到了想反馈的效果:书中有一章提到了正向反馈就像是给蛋筒里加冰淇淋,需要真诚、一致、准时、注重价值观和个性化。
请记住,当你怀着帮助他人成功的意图和诚意去使用它,ABC盒子模型就是一种激励工具,而不是操纵工具。
在书中这一章节的最后一句话是上面这句,我很认可。无论是我们为什么要去用反馈来影响他人的行为,还是如何能让反馈更加有效传递,都离不开我们真正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而这个模型只是用来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馈的效果,和帮助更好的给出想传递的反馈。
好的,先给孩子反馈起来~
关于高绩效的态度
1)关注行为而不是结果
好的事情发生在你把蛋筒保持向上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你之后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书中传递的意思不是说结果不重要,而是如何能可持续地、长久地获取好的结果。当我们关注行为,就是把注意力转变到我们能改变的事情上来。关注行为也是一种关注当下的力量。
2)风险VS机会
当恐惧来临时,冒险者会变得忙碌起来。他们利用恐惧为自己谋取利益,把它当做行动的召唤——重新引导,把任何消极的恐惧和精力投入积极的、富有成效的行动中。
不作为只会避免行动,不会避免不良结果。
书中用了一整个章节在讲如何应对问题/风险/变化/挑战。一开始以为是讲风险管理,但其实不是。我想讲的是应对未知的智慧。面对未知,人可能会有三个层次的恐惧:环境不确定、能力不足、结果无法承担。
1.如何面对未知的情形、场景
在第一步就跨过恐惧——将未知看做“礼物”机会,而不是“黑箱”威胁。
这听起来可能是只有冒险者/能力强者才有的勇气。但再进一步分析人的能力成长因果关系,哪个人的能力和精进不是逐步积累的?所以这种克服未知的能力,也是一种可以试着去逐步体验、学习的能力。通过从第一步的态度转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跳出舒适区——因为跳出舒适区的感觉也可以很棒!
也许很多事情我们被恐惧蒙蔽了双眼,第一反应是躲避,这就导致我们错过了一个可能前进的机会。但是当我们选择去积极迎接时,就收获了更多的可能性。
2.如何利用恐惧去行动:面对未知,我们能做是调动一切资源,行动起来~!
3.如何看待最终会产生的结果
冒险者希望获得自由,跳出“黑箱”,不依赖骗局。
上图是一个很有趣的对比。对于非冒险者来说,未知就像黑箱游戏——努力之后期望获得“耶”,而不是“不”、“什么都没有”、“哎哟”,并且被游戏结果所掌控和困扰。但是对于冒险者来说,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不去玩黑箱游戏,他们不会规避消极结果,会采取行动获得积极成果。
这是因为即使面对可能会导致的不好结果,冒险者仍会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它”,并从任何不想要的结果中吸取教训。我想这就是一种高绩效的态度。跳出盒子思考,也可以收获三个确定的结果:好的、伟大的、奇妙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