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通识》这本书的名字起的着实枯燥,但是名字的普通不能掩盖内容的光芒。本书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并给出构建完美心理世界的方法,由此构建人生观。整本书读来深以为然,其中关于掌控、正念、控制、延迟满足等等内容,也是之前已经了解到内容。所谓书能越读越快,就是因为你知道的越多,而新知识也是在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出的花或者延伸出的枝条。人生在世就是为了追寻幸福,但愿此书能助我们一臂之力。一下是一些我觉得很有意义的话,摘录自原书。
1、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自己注定要完成的使命;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再前进的路上,不断地去反思,不停地去理解。只有当我们明白了我们的使命,明白了我们奋斗的意义,我们才不会在众多的岔路中迷失方向,才会走得更加坚定。
只有明确使命,明确行动的价值,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存在感,才能从生活艰辛和心志摧残中发现愉悦,才能在困苦、迷惘和挣扎中保持自尊、自信。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最大的不确定性的挤压中生存并超越死亡。
乔布斯说:“没有人愿意死,即使想上天堂,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没有人能逃脱它。事情本该如此,因为死亡就是生命最好的一个发明。它促动生命的变革,推陈出新。”
虽然自由意志只是潜意识的副产品,并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还是如此珍惜它。这是因为自由意志让我们爱上自己。一旦我们不再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会对自己最珍爱的对象—理想中的我进行攻击,这个时候,我们就陷入了无边的黑暗—抑郁。
2、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敦尔说:“只有回顾人生,我们才能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迈步向前!”
3、一对吵着要离婚的夫妻,正在为谁为家里做出的贡献更大而争论不休。显然,夫妻俩肯定有一方在某些事情上做得多一些,而另一方则在其他事情上会多付出一些。但是如果这对夫妻各自估算的比例加起来,这个数字一定会超过百分之百,可能是120%,甚至更多。显然,有人高估了自己的贡献,而更大的可能性是两个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贡献。
对自我的聚焦,不仅会夸大我们的贡献,夸大我们的感受,同时也会让自我陷于更深的迷雾中,从而难以认清真正的自己。
4、美国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过的路》一书中,建议通过重设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来实现“延迟满足”。他说:“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而是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痛苦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但是,想要重设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那就必须迈过两道关:直面痛苦的勇气和承受痛苦的能力。这两道难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难以跨越的。
悲情文(悲情文就是刻意用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直击你的泪点)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吃的苦不够多,承受痛苦的能力不强;怀才不遇,都是由于阶层固化、官场腐败、社会堕落和小人当道等外在原因造成的。
要让他们向内归因,承认是因为能力不足、才华欠缺而又期望过高,会直接戳伤他们脆弱的自尊,让他们暴跳如雷或者一蹶不振。这也是导致我们痛苦的主因。
5、更关键的是,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逃脱痛苦。试图用意志力来对抗这个本能,从而接纳痛苦,短期也许是可行的;但是从长期看来,是无效的。
这是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而凡是需要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难的事情都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教授形象地将意志力必做肌肉的力量—储备有限,勇用多了就会消耗殆尽。(联系之前我看过的书《戒糖》,也有类似的描述,所有食物都可以吃,我们只是改变吃的顺序和数量,让血糖尽量保持稳定,如果你知道一样东西比如冰淇淋,吃了也没有什么营养,副作用不小,但是你当下就是想吃,那就去吃吧,与其刻意控制,消耗意志力,不如适时退步,有所控制。不要挑战人性,就是这个道理吧!)
6、与焦虑不安的人群相对,是那些在做人上不分你我,在做事上不分边界,更有耐心,更从容专注,读更多的书,思考得更深入,看淡功名利禄,不畏艰险和失败的人。
他们的目标不是如何尽快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不是如何尽快在北京五环内买一套大房子,而是追求生活真正的意义。
只有在这种高级需求的驱使下,人们才能心平气和地延迟当下的诱惑,才能耐心又执着地去等待未来的满足,实现自我价值。
7、泰然自若并非真勇敢,真勇敢是带着害怕前行。学会接纳失败,明白失望、烦乱、悲伤,它们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所以,要允许自己偶尔有失落,偶尔有软弱,把他们当成正常的状态。但重要的是,在承认自己软弱、承认自己悲伤的同时,也要问问问自己,我究竟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让自己感受好一些,这就是勇敢。
行动,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