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创业老板曾说:
“未来不再是信息差时代,而是认知差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就是认知差,认知层次不同,结局就会千差万别。
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作者刘同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电视台工作。
那时,同期应聘进栏目组的大学生有近十位,工种类似。
但一段时间后,刘同发现,只有他和另一位男同事每天工作近15个小时,其他人6个小时都不到。
他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公平”,觉得自己太傻了。
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他们就一直加班、拍摄、编辑、写策划,而其他人却那么清闲。
后来他向同他一起的男同事抱怨:“他们把我们俩当猪吗?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们,大家拿的工资还一样多?”
男同事看了他一眼,说:
“他们才是猪,你想想,工作就只有那么多。
如果拿一天50个小时的工作量来算,咱俩就做了30个小时,剩下那么多人只做20个小时的工作,每个人才三四个小时。
假使工作是升级打怪、积累经验的话,我们俩比他们先获得更多的经验值不说,当我们犯了100个行业错误的时候,他们或许才犯了不到10个。
而且年纪越大,犯错误被原谅的可能性就越低,我们是抢了人家的机会,我们怎么可能是犯傻呢?”
从那一刻起,刘同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努力工作,不再抱怨。
后来,他在书里感慨道:
“大多数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一辈子,大多数人也不会在同一个岗位做一辈子。
我们所有的累积,都是为了给人生最后的那个位置打一个稳定的根基。
因此,每个获取经验的机会都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也确实如此,最终,刘同成为了光线的副总裁,而与他同期的那些应聘者,却还在原地打转。
人与人之间,认知失之毫厘,结局就可能差之千里。
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他的人生边界,认知高度决定了他看到世界的高度。
就像《教父》中的那句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有句话说得好:认知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一个人成长的本质,就是认知升级。
那么,如何提升认知的层次,实现思维的跃迁呢?
1、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知识大迁移》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情况,会影响他的认知水平。”
多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思维方式,拓宽我们认识世界的广度。
从而可以建立自己的认知维度,更全面地看问题。
2、接触不同层次的人和圈子
有一个“圈子定律”,说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财富等,是他最常接触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
认知亦是如此。
我们或许能从周围人身上学到很多,但多数可能只是简单的重复,而自己的认知水平还是难以突破。
贾平凹先生曾说,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人生世界。
当我们去认识更高层次的人,接触不同层次的圈子时,我们的认知也会随之提升。
3、用“终点思维”看问题
什么是“终点思维”,就是站在事物发展的更长远的终点上看问题。
很喜欢贝索斯的一句话: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局限于眼前的收益,从而缺乏长远的考虑。
但如果我们加上时间跨度,站在事物的长远发展上去看,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决定。
节选自樊登读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