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对我说,孩子上四年级了,每天做作业时总是不停地喊妈妈过来帮忙。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做。”
“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你来给我写一遍。”
朋友叹了口气说:“我觉得他太容易放弃了,一道题明明他自己看两遍就懂了,但通常只草草看一眼就说自己不会。他怎么就不肯自己动脑筋呢?”
朋友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会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
其实,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包办太多、干预太多有关系,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我发展被扼杀了。
许多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放弃,或怨天尤人……
静静地听下来,发现一个逻辑。在我这位朋友口中,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跟同事关系处理不好,问题都出在同事身上;
跟妻子闹矛盾,都是“家里那位太矫情”;
对父母也是各种埋怨,“都怪他们,不舍得给我找路子、铺门路。”……
我不由的会想起他的小时候。
朋友自己本身就是被纵容和溺爱着长大的。
从小由家人抱着长大,因为怕他磕着碰着;做错了事、受了伤等,就“都怪这破椅子,怎么就挡着我们乖孙的路了。”
他若遇到点无法解决的事,或一有什么需求,只需可怜巴巴地瞅着大人,还未及开口,大人早早就安排妥当……
记得一次,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玩耍,他想要别人手中的东西,别的小朋友不给,他便伸手一把抢过,还顺带将对方推倒在地。
对方气不过,挠了他一下,他就呼天抢地地大哭起来,哭声立刻引来他的奶奶。老人家上来就逼着对方小朋友跟他赔礼道歉,还说,“谁叫你不早给我们家宝贝玩的?”
一个被溺爱着长大孩子,他的内心究竟在经历着什么呢?是感觉到自己非常安全、自在,一切都美好无比吗?
可能在家庭里,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确是这样的;然而,一旦长大一些,一旦走出家门,他就更容易受挫。
因为他的过于自我中心,会让他失去很多关系。没人能够像家人那样去满足他;这时,困难、挫折就发生了。
在家庭中,他就像是活在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里。
然而一到现实中,吃着和别人一样的食物,呼吸着和别人一样的空气,立马会出现不良反应。
很显然,我的这位朋友,他虽然早过而立之年,却依然是那个想要依赖他人、遇事就逃避或推卸的人。
有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做事时,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心里也很纠结。就这么放弃吧,担心孩子以后养成习惯;要求孩子坚持吧,却往往引来孩子的激烈反抗。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缩、想要放弃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即没有自信。
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力量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为人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可是很多孩子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下,在人生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已经丧失了自信心。
父母要学会给孩子独自探索的机会和成功体验
父母应该永远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当孩子遭受失败时,我们有责任鼓励他,教会他怎么应付困难。
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知道自己的短处而不懂发挥长处是极其不利的。
有些孩子有音乐天赋,有些孩子能做模型飞机,有些孩子能够独立喂养兔子等小动物……孩子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喜欢,不妨鼓励他发展。谁说爱好不能成为技能呢?为什么这些会重要?
因为专注或擅长一件事情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如果小朋友中只有他能与宠物小狗和睦相处、只有他能弹奏悦耳音符,那么孩子内心得到的喜悦和激励自然是正面积极的。
所以,那些爱孩子的父母,请停下您的过多包办和替代。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要么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自我认知导致的结果都是自卑。
父母需要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评和指责,激发孩子改变自我的认知
发现孩子经常出现“我不行”的感觉,父母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挑剔过多,导致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父母需要改变孩子的自我认知,仅仅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等类似的话是不够的。
更需要父母用心地观察孩子取得的每一个小进步,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真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逐渐恢复自信,改变原来错误的自我认知。
比如:当孩子弹一首曲子弹了许多遍也弹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是说:“加油,你一定可以弹好的!”孩子可能会气急败坏地喊:“我就是弹不好!”
父母可以试着对孩子这样说:“看得出来,这首曲子要弹好确实很不容易,你努力练习了这么多遍,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还有一些能改进的地方,让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我们这样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我们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继续努力,不轻易放弃。
给孩子中等难度的任务,让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父母如何看待给孩子的任务难度很有启示。
最近发展区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任务要既高于孩子的现有水平,又是孩子“跳一跳”可以达到的,而不是让孩子“望而却步”的。
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不愿去尝试的时候,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任务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或者孩子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或许我们调整一下任务难度,或者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孩子就能继续前进,达成目标。
父母需多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少表扬孩子的聪明和结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讲到:“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离开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
父母对孩子不恰当的表扬会阻碍孩子面对困难去尝试的勇气;但是鼓励和表扬不同,鼓励是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和态度。
比如:“妈妈看到你这一周写作业很认真,为你感到骄傲。”而表扬更多的是针对结果,比如:“妈妈看到你这周英语测验得了100分,为你感到高兴。”
父母不要随意惩罚孩子 更需要要时长检查自己的价值观念
父母给固执的孩子一点警醒有时可能会奏效,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能当着外人的面打骂或嘲笑挖苦孩子。
父母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孩子眼中公正和秩序的化身,如果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孩子,一来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二来会打击孩子脆弱的心灵,更糟糕的是,孩子还会怀疑家长是否真的爱他。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孩子犯错或不争气,一时气愤打骂了他,过后又心疼后悔,想方设法补偿。
说实话,这一系列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会因为粗鲁的打骂便从此改正,即使家长事后道歉或补偿,他也只会感到委屈或伤心。
家长是成人,比孩子具备更多的经验和耐心,所以也一定能够在孩子犯错时压下怒火,用讲道理的方法感化及纠正他。
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的评价。如果一个孩子坚信爸爸妈妈无条件喜欢他,那么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
很多孩子知道家长喜爱自己,但很少认为自己与家长平等。
孩子也许明白家长会保护他、忍让他,但却不肯定你是否真的重视他的感觉;所以当孩子在场时,家长必须小心掂量要说的话。
我的一位心理医生朋友讲述他碰到的现象:“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问题来找我,当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孩子就站在旁边听着!”
这就是很多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所在。父母也许可以尝试一下,别时刻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嘲笑或教训孩子,不要小看这些,自信。
除了以上这些之外,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事实证明,那些有固定的生活和人际圈子,可以经常串门一起玩乐的人们,会更加健康与快乐。
孩子也是一样,成天被关在家里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和消沉。人际交往本身就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感受到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
而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便可以有更多倾诉和获得安慰、支持的机会,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对抗挫折的根本之道,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学会用自身的阳光去驱散负面与黑暗,而不是单纯依靠父母和外界的力量。
做一颗会自动发光发热的太阳,而不是靠反射太阳光的月亮,这样的孩子才能拥有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
延伸阅读
点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父母一刻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