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自己的IT工作经历,梳理了一下我眼里的IT行业的发展进程,和这个行业里人的发展过程。我会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从事的角度去看,一个是从人的角度去看。
一、进程
从事的角度去看,IT行业可以分成三段过程(客观化、体验化、数据化),这三段过程的演进,让IT行业一步一步的从被动的服务,走向了主动的服务。下面看看这三段过程:
1、客观化的工作
所谓的客观化,就是把存在的规则、规律形式化出来。对于这种工作来说,规则、制度是被别人创造的,是已经被证明的,IT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技术的形式把他展现出来。
那些CRM,ERP系统,完成的其实都是客观化的工作,那些策略被咨询公司(或者类似的角色)包装、推销、推广,来主要满足效率的管理、流程的管理。包括现在的saas系统,更多的也是客观化的工作,为客户服务。
2、体验化的工作
客观化的工作是第一代的IT,他强调的是客户;互联网则是第二代的IT,它强调的是用户,强调用户的体验,强调用户的被满足感、被尊重感,从而造成了,用户的行为是主观上的积极参与。代表第二代IT的互联网体现更多的是消费,不光体现在商品上的消费,也很多体现在内容上的消费。
3、数据化的工作
我把大数据作为第三代的IT。第二代的IT开始更多的关注了人性,通过关注人的心理和生理去发现因果,基于同理心去创新和创造,不过它仍然是决策先于数据,它更多体现的还是经验的智慧,“用通过时间积累形成的知识来创新、创造”。第三代的IT应用所做的则是让更多人的(更多物的)联合决策,即及时又广泛,基于大量历史数据找到关联性,然后在即时环境里呈现出来,让用户不断的应用、验证和修正。它让交付出来的产品更有“智能性”、多样性,它让场景变得更动态。它形成的是是更广泛的网络,更多元融合的网络。它,即创造体验,也被体验去创造。
4、基石性的工作
上面说的是应用层级的事情。他们都需要技术上的创新,科学上的创新。上面的三种工作都要基于“技术创新”才能存在,“技术创新”是进程发展的支撑者,它就像一个基石,从始至终都不可或缺。
二、角色
上面的所有的进程都需要技术、需要创新、需要组织管理。即使是基石性的工作也需要很强的管理,就像契克森米哈赖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的心理学》里说的那样,创新有的时候也需要搞政治。
那么,你想成为技术型人才,还是想成为组织管理型的人才,还是想成为创作型的人才?当然,这三种分类很笼统,不过也很有覆盖性。我不知道怎么选择,我的直观感受是,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特长是什么,基本上限制了你选择什么?而你的性格是什么、你的态度是什么,决定的是你在每个选择上能走多远。
当然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但是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工作必然要偏向某一个方面,然后把你舍弃的那部分交付给别人,与别人达成合作。只不过你可以选择更需要综合价值的领导职位。
反过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领导者,你必然要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你可能不理解技术的内核,但是你应该理解技术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更进一步,你要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技术来解决。你可能不善于创造,但是你应该理解创作需要什么,你需要创作什么,更进一步,什么值得创作。
我们总是说保持客观,但我们又是一个一个的主观存在,因为主观所以我们彼此不同。选择角色就是主观的体现。不管选择哪一个角色,最好踏浪而行,随进程发展。
三、过程
在得到APP上听过一个老师讲:“做体力劳动最后往往拼的是脑力,做脑力劳动最后往往拼的是体力。”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在IT这个行业,确实是这样的。
做初层级程序员,往往做的都是体力层次的工作,搬砖砌瓦。然后,有的人觉得累,开始思考创新,开始做组件,再觉得累开始做框架,再觉得累开始做平台、开始做云。一层一层向上,他们逐渐的需要关注更多,需要思考的也更多,他们需要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需要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殚精竭虑(说的夸张了点),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更好的体力。
在体力到脑力再到体力的转变过程中,你能走多远?
四、总结
我是一个没有态度的体力劳动者,我要端正态度,不要让上面的话变成夸夸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