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是公元353年的春天,花儿开的比以往早一些。恰逢三月初三,风高气爽,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东晋统治阶级的高层人士,以及部分清流名士,四十多人齐聚会嵇山,此次聚会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群贤汇”“雅集”,对外的说法是:一帮名人开一个PARTY,走走红毯,吹吹牛。我弄到一本古琴谱,他弄到一把名剑,犄角旮旯那位据说最近寻得了一个长生不老的方子,谁谁谁把醉香楼的头牌搞定了,如是种种。除此之外,大家顺便交流一下工作经验,玩一玩“流觞曲水”,喝嗨了,互道一声“祝你平安,祝你全家平安,珍重珍重,不送不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有专家就提出质疑了,这根本不是一次普通的“雅集”。这是打着雅集名号搞的一次高级军事会议,研究的是事关东晋命运的大事,因为当时的“北伐”大军在淮河一线与敌军对峙,国家情势紧急。好吧,不管他们为什么而聚会,都不重要,who care? 这次聚会最大的亮点是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作者正是书圣王羲之,据说这位大牛小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把家门前的大池塘都染黑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门很重视。
池塘中的鱼也被他染成了黑色,浑身还带着一股松烟墨味。群鱼激愤,就连天天吃烂泥巴的小虾米都受不了!于是,池塘的鱼头向东海龙王打了申述报告,龙王不置可否,呈交给玉皇大帝,大帝批复“驳回申诉,请到佛祖处查阅此人档案“,天机不可泄露?为此,池塘里的鱼儿表示压力很大,时间久了竟然也适应了这种“墨霾”,一天不闻一闻油烟墨味道,心里哇凉哇凉的,浑身不自在。
好吧,扯远了,写几个字能把池塘染黑了扯的也够远。
一、魏晋服石之风,大神王羲之有没有中枪?
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大牛只活了58岁,与服石有没有关系?这就要从魏晋时期的流行风尚来说起了,当时在养生方面,文人士大夫为之倾心的是一种神药—寒食散,又名五石散。鲁迅先生说魏晋文人宽衣大袖可能就是因为服药所致,这个说法是有那么几分靠谱的。服石之风从魏晋到唐代流行了五百年,魏晋最盛行,这种药的原始方子出自医学大师张仲景之手,大师当年为了治疗寒病搞出来的。阴错阳差,方子落到了曹操的干儿子何晏手里(可能是亲儿子,曹操好这口),这位公子哥对老庄学很感兴趣,是传说中“高老庄”的。
这位干儿子出身名门,现在查一查,历史定位: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娶得又是老曹闺女金乡公主,地位不是一般的高!天天过着衣食无忧、不劳而获的小日子。因此,也给了他搞发明创造、寻思邪门歪道的好机会。这位仁兄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张神医的方子,然后就是一顿暴改,不改不行,因为侵权嘛!作为知名人士,尤其是在那个清高的时代,偷人家方子是很害羞的事情。事实上,这位仁兄可能是病了,别人推荐了这个药方,顺便大胆改良了一把,并代替小白鼠亲自试药,结果:“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意思就是,我吃这玩意不光为治病,这药吃完了能通神,特别嗨,跟活神仙似的。研发成功!congratulation!
说到制药,不得不说道家。一个成功的道士要会的东西太多了,他必须是半个医生,既能给自己弄点药治病,也能给别人搞点药成仙,甚至骡子和马病了都能开上两个方子,药到病除!同时,他还的会两下子拳脚功夫,要知道,常年出门溜达,求仙问道,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没两下子别人都不好意思叫你一声道长,最关键的是你得留一把大胡子,这样就有了“道骨仙风”!屡一下胡须,来一句“且听本道分解”,听着好拉风的样子。
五石散这个药,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有五种石头组成的,组分有两种说法:“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五石”配方虽然各不相同,但其药性皆燥热,服后使人全身发热,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五石散在这位公子哥的宣传和引领下,广为流传,短时间内就迅速占据了各类保健药品的最大市场份额。然而,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但是当时服药的人未必知道或者重视这个危害!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总之,这个方子具体是什么,怎么个配比,现在我们是找不到了,至少在度娘这你是找不到了,以防一部分想要成仙的高人自己搞一副尝尝。
回到王羲之这里,无独有偶,王大神也信道,是笃信,铁粉!对求仙问道这种事情很感兴趣,除了书法之外,可能这是他最大的爱好,甚至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心中的“道”驱动的。我们上学时都被老师打着手板背过兰亭序,大神所表达的人生观、宇宙观是极为豁达的,符合道家出世的思想。搞道学的也分三六九等,懂天地造化大道的数老子与庄子,一部道德经5000字,涵盖天地万物,是古今流传书籍中的极品,地位接近于武林中人仰慕的葵花宝典。第二等,未必得道,除了修身养性,还能以道为用,比如永乐大帝的第一谋士道衍,就是个聪明绝顶的老道,第三等,以道为名,搞各种法术,炼制丹药,比如某国的先祖徐福,带了500童男童女漂洋过海寻找灵丹妙药去了,第四等,假道之名,蛊惑人心,谋利,这种情况在古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个崇尚道的年代,一个门阀士族引领潮流的年代,作为著名的琅琊王氏中的佼佼者,王羲之没有理由不“同流合污”。所以,羲之先生99.99%(小数点后面省略6个9)服用过这种神药,至于对这种药物的钟爱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玩意有点兴奋剂的意思,吃完以后飘飘欲仙,刚好达到了成仙的目的,可能是会上瘾的。
假如老王是喜好服石的,他就必然处于一个长期慢性中毒的状态。这种毒要比你每天抽两包烟严重的多,在那个年代,吃五石散而死的人不计其数,甚至西晋的个别皇帝也是吃这玩意嗯哼的。做个假设,那就是王羲之因为长期服药,致使自己的寿命打了8折,假如他能再活十几二十年,说不定天下第一行书就轮不到《兰亭序》了,还会有佳作问世。
王羲之作为诸多道家学者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兰亭序》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伟大的书圣是不是长期服用传说中的神药五石散,才写出了这么牛掰的作品呢?强哥觉得有可能,很多艺术家靠的就是找“刺激”,以达到寻找灵感的目的,当然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还是不推荐的。
二、乾陵历经千年未被盗掘,《兰亭序》或在其中?
说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现在市面上供我们欣赏的,最好的是A货,又名神龙本,是唐代书法爱好者冯承素所作。关于它的去向一直成迷,强哥大胆猜测,原作仍在李治和武则天的墓中。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王,侍奉过太宗,侍奉过太宗的儿子,感觉怪怪的。还好,唐代人就像他们的衣着一样,心“胸”开放,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这可能与给大唐帝国定基调的主人唐太宗有少数民族血统相关吧。
武则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你把所有竞争对手都熬死了,你就成功了!武则天把这父子俩送到了地下,自己又干了15年女皇帝,“娥眉松参天,丰颊满光华,气宇非凡是慧根,唐朝女皇武则天”,突然蹦出了《一代女皇》主题曲,干脆利索的一首老歌,真有味道!历史上也没谁了,女人中的战斗机!
好了,题又跑到姥姥家了。那么,这件无价之宝,现今在何处呢?关于《兰亭序》的去向有几种说法。
1、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之中。虽然昭陵在五代十国时被温韬盗挖过,《兰亭序》仍有可能还在昭陵之中。
2、唐太宗的儿子李治也钟爱《兰亭序》,将它带入乾陵陪葬,且乾陵并没有被盗记载。
3、温韬从昭陵中盗掘出《兰亭序》。后来他混迹在后梁和后唐,他用包括《兰亭序》在内的宝物打点贿赂后梁、后唐的官人。
4、温韬死后,他的外甥郑玄素继承了他的遗产,《兰亭序》落入郑玄素之手。
5、唐太宗死后,给他陪葬的《兰亭序》并非真迹,而是临摹品,真迹也未被陪葬到乾陵之中,而是流传于世。
先说说温韬这个人。原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在其任期内一一盗掘,除了乾陵。据说,温韬准备挖乾陵时,忽然风雨大作(感觉像电视剧里情节),致使其工程不得已进行。后来每到准备挖掘乾陵时,都会出现风雨交加的天气,他的小弟提醒他,这有可能是鬼神相护的原因。于是,他感到害怕了,再也不敢挖掘乾陵了。这个理由很有道理,但总觉得够牵强,或许还是技术上的问题,跟道义无关。
说完这个盗墓业的“佼佼者”,我们分析一下以上几种《兰亭序》去向的可能性。第一种,《兰亭序》还在昭陵之中?几乎不太可能。因为,昭陵被温韬盗挖过。如果昭陵中确有兰亭序的话,他不太可能放过这份至宝。第二,李治或者武则天将这件无价之宝带到墓里陪葬,还是很有可能的。第三四五点,可能性不大,毕竟唐之后再也没有《兰亭序》流传于世的的记载。这说明要么《兰亭序》已经被毁了,要么是根本没有出土,但凡没有被毁,一千多年的时间,总会有蛛丝马迹。总体分析,陪葬在乾陵之中可能性最大。
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单字欣赏,颤抖吧群众们!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各种版本的《兰亭序》都是古代书法名家的摹本。由唐代书法名家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是最著名,因其写成是在唐朝“神龙年”,由此又称《神龙本》,《神龙本》全篇17个“之”字,竟无一相同!上图!
王羲之的书法境界之高,可谓古往今来第一人。连见过世面的乾隆大帝也不淡定了,在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写下了那个略带违和感的超大“神”字,并有多处题跋和印章,可见大帝对大神的膜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