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雅各讲座:【人言可畏】

在信息高速流转的时代,“人言”的力量被无限放大,它既能温暖人心、传递善意,也能化作无形的利刃,在不经意间刺伤他人。倪雅各先生以“人言可畏”为主题的讲座,如同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语言的重量与边界,探讨如何在言语的世界里守住善意与理性。
讲座开篇,倪雅各先生便以“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最危险的武器”直击核心。他提到,从古至今,“人言”的杀伤力从未因时代变迁而减弱。古代有“三人成虎”的典故,谣言重复多遍便能让听者信以为真;如今网络时代,一句未经证实的评价、一段断章取义的言论,在点赞与转发的助推下,足以在短时间内摧毁一个人的名誉与生活。他分享了多个真实案例:有人因陌生人的恶意评论陷入抑郁,有人因职场流言错失晋升机会,更有人因网络暴力被迫远离社交——这些案例无不印证着“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的残酷。
那么,“人言”为何如此可畏?倪雅各先生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角度展开分析。从个体层面看,人天生渴望被认可,他人的评价会直接影响自我认知,负面言论的积累容易引发自我怀疑与价值感崩塌;从群体层面看,“沉默的螺旋”效应让多数人在舆论浪潮中选择随声附和,少数人的声音被淹没,谣言在群体情绪的催化下愈发汹涌。更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的匿名性消解了言语的责任边界,许多人在虚拟世界中放纵表达欲,将语言变成宣泄情绪的工具,却忽略了屏幕另一端是真实的生命。面对“人言可畏”的困境,我们并非无计可施。倪雅各先生提出了“三重守护”的应对之道。其一,学会“过滤杂音”,建立理性的认知屏障。他强调,他人的评价并非衡量自我的唯一标准,要学会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情绪,不被外界的恶意定义自我价值。其二,坚守“言语责任”,让表达回归善意本质。无论是面对面交流还是网络发言,都应秉持“三思而后言”的原则:是否了解事情全貌?是否尊重他人感受?是否愿意为言论负责?其三,构建“共情社会”,用理解替代评判。他呼吁每个人都成为“温柔的发声者”,在评价他人前多一份换位思考,在面对流言时多一份理性求证,让语言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而非隔绝彼此的高墙。
讲座的最后,倪雅各先生以“语言是镜子,照见他人,也照见自己”作结。他说,“人言可畏”的本质,其实是人性中善恶的博弈——语言可以是伤人的刀,也可以是治愈的光。当我们学会敬畏语言的力量,既约束自己的言语,也守护他人的尊严,才能让“人言”从“可畏”变为“可敬”。
这场讲座不仅是对言语风险的警示,更是对人性善意的呼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愿我们都能记住: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他人世界里的阳光或风雨;而懂得慎言、善言,便是对这个世界最温柔的守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言可畏”是电影明星阮玲玉遗书中的一句话。鲁迅先生在这篇杂文中说明了阮玲玉被罪恶的社会舆论迫害致死,表达了对阮玲...
    尺莹之光阅读 2,494评论 2 7
  • 大家好,我是八千里 宗教给人带来超越现实意义以外的寄托,这辈子受苦受累晚年或者下辈子能得到善报,好事连连,可是事与...
    翱翔的八千里阅读 869评论 0 0
  •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在与他人交流互动,言语成为了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然而,你是否曾思考过,语言的力量...
    你最知道阅读 56评论 0 2
  • 姚希,一个汕头人,登上了中国好歌声的舞台,唱了一首自己改编的《小苹果》,作为汕头人的我,先不说唱的好坏与否,至少是...
    安語之阅读 460评论 0 5
  • “人言可畏”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可谓根深蒂固,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给了我如此深刻的感受,仿佛与...
    暖曦阅读 1,005评论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