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接触了许多个孩子,和他们一起,觉得自己像孩子王。这些孩子,最大的6岁,最小的也3岁了。我想截取和她们相处的一些小片段来和大家分享。
情景一:“姨,谢谢你。”
周六晚上,一个6岁小男生来家里玩,这是我第一次和他接触(或许我一开始就朝他微笑,他感受到了我的善意),他就牵起我手,从巷子口走进家门。他和家里的两个小侄女玩耍,期间,我削芭乐给他们小孩子吃。接过芭乐,这个6岁小男生,首先对我说:“姨,谢谢你。”
这句“姨,谢谢你”,不是爸爸妈妈在旁边要求小孩子说的,是他自己本能地对我的给予表示感谢。
小白唠嗑:
懂礼貌的小孩子,真让人疼爱。但是,“懂礼貌”这项本领,可不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需要大人的言传身教。
情境二:“对对对,没关系,我们重画就好了”
接着上一个情境,这个6岁小男孩和我的两个小侄女在画画。我那个3岁的小侄女,还比较不懂事,把小男孩和我5岁小侄女画的大树擦掉了。这要是在平时,5岁小侄女铁定要大声责怪她妹妹(哈,甚至会“大打出手”呢!)。说时迟那时快,小男孩马上说:“没关系,没关系,我重新画就好了。”听到这个哥哥这么说,我家5岁的侄女,居然也对妹妹说:“妹妹,没有关系,姐姐重新画就好了。”
小白唠嗑:
孟母三迁,只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古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情境三:“你现在很不想读书,是吗?”
5岁的小侄女,去机构上小主持人的课程,回来经常不喜欢朗读背诵。一天中午,她妈妈拿着棍子,逼着她念书,她边哭边读。(据说,读了一中午,几句话的小诗记不住,中午睡觉还在碎碎念那几句话。这,是被吓到了吗?)
那天晚上,我和姐姐(她妈妈)聊天,说小侄女喜欢玩,好几次带她出去玩,在玩的路上,教她读书,她都比较开心,记东西也明显快很多。
小白唠嗑:
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改变坏脾气,拒绝暴力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积极聆听”、“共情法”。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控制脾气,但要有智慧、心中装满爱,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可以尝试这种方式:向孩子表明,理解她的不情愿。
“你现在很不想读书,是吗?”
“那逼着你读,你一定很难受”
“你现在想玩是吗?”
“在你想玩的时候。逼着你读书,真不好。”
“那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处理玩和读书这两件事呢?”
这样,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的办法,基本上能获得“双赢”的效果。
写在后面的:
身为父母,有的父母高兴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百般溺爱;有的父母却高兴于终于可以甩手交给爷爷奶奶,轻松一下了,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殊不知,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虽然百分百赞同这句话,因为我相信人都是发展变化的。不过,不可否认,这句话也有一定道理。就以我一个堂哥的事例来说。
我堂哥,是家里的独苗子,叔叔和婶婶小时候特别溺爱,奶奶也是对他有求必应。后来,他长大了,逃学,撒谎,打架,逐步误入歧途。大人才悔不当初,说,念,打,骂,但是,都没有用。21岁,就生下了一个女儿,23岁,又生下了一个儿子(说实在的,叔叔和婶婶,挺重男轻女的)。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但堂哥不看小孩(孩子吵,就用骂的),不工作(总是做几天就不做),经常和他妻子吵架,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叔叔身上……总之,堂哥的所作所为,让人心寒和惋惜。
回到这句话上,“三岁老小,七岁看老”,这句话虽然是民间说法,但是真的有一定道理的,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一些意识,小时候教育有了偏差长大就会纠正不过来的,而且性格养成也是在很小时候就开始的。3岁前不抓,有很多事情,上幼儿园再教就晚了!7岁前不抓,有很多事情,上小学再教就晚了!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旦错过孩子成长关键期,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可能悔了父母的后半辈子。人生很多时机,错过了就不会再回来!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
最后,想告诉每一位家长,“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这很重要”,你看,不论贫穷富有,这都是你可以给与自己孩子的付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