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低谷期的人一定深深知道“马太效应”的威力:你状态越糟糕,把自己放在低位,越有人想踩你一脚、吸你能量、在你身上找优越感,从而把你推得更低、让你心态更卑微。人与人相处时的心理位置(谁高谁低,儒家思想内化之下不能不承认心理位置高低的存在)很微妙:第一种:最好的情形,我是我,你是你,我们都是独立个体,可以对自己言行负责,我有我的好,你有你的好,我们碰到了,交相辉映、产生火花、照耀对方,我们在心灵上是平等的。第二种:变色龙,大部分人都是。看人下菜碟,你条件地位比我优越,我就高看你,你比我劣势,我就暗戳戳鄙夷你。你对我有用我就是善良的,你对我没用我就是自私的,你跟我争利我就是恶劣的。第三种:无论碰见谁都把自己放在低位,一副受害者的样子。张爱玲有个写红玫瑰的故事,这里面振保的太太,家境很好,夫家生活很优渥,但她跟仆人相处的时候总是气囊囊的,又嫌弃仆人工作得不到位,又拉不下脸来说,在下人面前都一副受了委屈的样子,结果大家都很难受。
思想,比如大人为了你放弃了前途放弃了梦想放弃了优越生活放弃了幸福之类,让尚未建立三观的孩子内化为对自己出生的原罪思想,认为如果自己不出生,大人就会幸福很多,对大人的所有不如意买单。这种思想的人不仅在替父母背负十字架,还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过分背负别人的责任,有生母心,过度负责也是心理疾病,是控制欲和原罪思想在作祟。
不拉踩自己是提高自尊的第一步
第一,高姿态,不在人际关系中让渡自己的权力。不主动把自己放到低位,不过度欣赏赞美他人,认为别人更好,不拉踩自己。这尤其发生在对方客观条件其实并不比你优越的情况下,试图用这种自降身价的讨好来获得安慰和接纳,但这样反而不容易得到。
第二,祛魅化,没有什么事什么人是完美的。品质其实只有互补,而非谁更强或者更好,可以主动吸收学习,但永远不要认为他人更好。因为想精神依赖别人而宁愿怀疑自己,转而去相信他人,甚至盲信——有时不是因为对方说的对,而只是他说的方式特别强势显得很有力量。渴求的是对方言语背后的力量本身,进而让渡了自己的判断和力量。
第三,不隐忍,总认为自己有需求、有求与他人,然后谁叶不敢得罪、没必要地隐忍。但却忘记了对方其实也有需求,任何人愿意做任何事背后都是需求。不会被任何人拿捏,而觉得自己很可贵。有自信的气势,有我不缺、我会拥有更多的心态和感觉。我前文章说过,为什么面对一个比自己高阶的人就觉得自卑,就要去迎合隐忍,底层逻辑上还是对人家有所求,想去利用人家的人脉名望资源等,但是资源是交换关系,单方想通过隐忍迎合来索取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平等价值交换,换不到证明是手中砝码不够而已,不是态度不够卑微。
第四,节奏感,不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走。无论别人怎么急躁、催促你、评判你、让你扮演什么角色,乃至重大人生选择,你都按照自己想要的节奏来,不动摇。我是我人生的主角,我不会被配角们扰乱,我有自己的节奏。
第五,攻击性,要有筛选、有攻击性,而不是一味被动忍受。有人能量低的时候,会非常柔和和讨好,但重拾自信后会对他人的虚假、自私、愚蠢不耐烦,因为他不想再浪费他的时间。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他的时间,他的时间宝贵,有更好的使用方式。
释放攻击性才可以保护关系,促进关系向着更好更有建设性方向发展,我不赞同一种说法:翻脸就是翻脸,心底永远都不可能好了。一味忍耐才不好,人的忍耐性有限,忍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爆发,那时候才是覆水难收,破坏力极强,反而是平时一件一件算清账反而清爽。人际关系的清爽就在于大家都不用过分忍耐。
不要害怕冲突,害怕冲突本质是把自己放在了低位。在很多情况下,害怕冲突会让我们自动将自己置于人际关系中较弱的一方,投身于权力斗争的游戏中。然而,当我们不再把人际交往视为一场权力斗争的游戏时,我们会自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变得轻松自然。害怕冲突和总是试图通过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人,往往在逃避现实。这种状态背后隐藏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担心破裂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价值感受到的冲击。
允许关系破裂。允许关系的走向不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发展,而那些突发事件其可能是我们需要克服的一系列挑战,比如学会了解自己的边界感。
当他人的行为引发我们内在情绪时,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个人边界被侵犯。有些关系的破裂是必然的,假如你想获取心理能量,你想树立人际边界,你想变得更好,就要把那些烂泥塘一样的关系剔除掉。
这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尊严,并告诉别人该怎么对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