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新闻,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民父亲,竟然培养出了三位博士孩子。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让一个没多少文化的家长培养出这样的优秀的孩子呢?
原来这位农民父亲,只坚持做了一件事。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父亲都让孩子将自己在课堂上听课的内容复述给父亲听。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正好体现了孩子教的过程,孩子向父亲复述内容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其次复述前还需要整理思路,最后复述中还锻炼了个人表达能力。有研究表明,教授给他人,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的留存率最高。农民父亲这一做法正好就是让孩子将自己所学知识教授给他人,在教授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了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使学习效果达到了最佳。
受此启发,我认为采取教授他人的方式是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好办法,可以在班级里去尝试和实施。让学生把所学讲给他人听,让别人能听懂,这种教也是最好的学。回顾我以往的课堂,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倾听贯穿整个过程,课堂一直都是按预设顺畅开展。整节课,教师讲的是激情澎湃,可学生到底是否真的懂了,就不得而知了。但从课后,涌上来的几个学生,拦住我的去路,询问起刚才课堂中不理解的问题!这看起来浓郁的学习氛围下,暗藏的是课堂上教师没讲清楚,学生没听懂的不争事实。
于是,我决心在课堂上要做出一些调整。首先是课堂上要聚焦重难点,减少教学内容,努力减少自己讲授的时间,为此,可以通过增加抽问次数来卡掉我讲授的时间。同时,抽学生回答问题也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真实情况,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了,方便教师掌握学生问题的症结。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进行追问,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再通过生生互评,实现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生成新知,最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总结。整个过程,不仅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还让不同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中,完善思路,锻炼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都凸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一堂课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
这样的课堂,总会受到个人的教学习惯影响而中断。我也在努力尝试做出改变。为此,我还充分利用周五的晚自习时间,先是限时小练,及时批改,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五人为一个小组,分批进行问题突破。学生围成一团,教师结合大家错误的情况,让做错的同学讲讲自己的理解,让后让做对的同学讲解解题思路,教师在过程中进行点拨。课上课下的学生主体都能实现,让学生间形成相互分享解题思路的方式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这看似小小的改变,需要我们鼓足勇气走出原本的舒适圈,这当中带来的阵痛也是教师再一次成长的过程。相信改变的力量,一定可以让教育的未来变得更美好。
我将继续努力保持这样的改变,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实现最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