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伙伴们,我们上一节讲解了如何做职业定位,找准自己的职业赛道,相信大家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今天,给大家分享大学生为什么要先择业以及怎么择业的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的求职压力非常大,学校很多老师也常常给大家讲,要先就业后择业。我们很多家长也听了老师的意见,让自己的孩子,先就业后择业。
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先就业后择业”这个观点是错的,有点误人子弟。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这个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赵总,今年36岁,目前在一家工程企业做人力资源总监。前些天,他打电话和我说,很郁闷,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很焦虑,职业发展已陷入瓶颈,但是又毫无突破的对策。
他说,你看现在很多企业招聘都要求35岁以下,自己刚刚过了。另外,因为自己从毕业一开始就在这个行业里,现在想换个行业跳槽,基本没有可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同行业或相关行业工作经验。
也想过要回老家的省会城市发展,因为父母都已老了,想多点时间陪陪他们,但是没有人脉资源,也就不敢轻易冒险。
——《赵总的中年职场危机》
你看,一个堂堂人力资源总监在正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出现了职场危机。可怕的是,面对这种职场危机竟然万般无奈,束手无策。
为什么跟大家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择业很重要,尤其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往往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所以,一定要特别慎重。
那么,如何做好择业呢?必须要做好两个定位。
01 做好城市定位
这个城市定位不一定要局限在某一个城市,但是最起码要限定在某一个经济区域。比如说粤港澳大湾区、沪杭苏地区带。
怎么定位?给大家三个建议
(1) 名校毕业、自身条件非常优秀的,可直接选择去北上广深。
为什么?因为这些一线城市人才济济,面临的职场竞争也大,而年轻人需要在强大的竞争中成长。
再说,太优秀的人才如果去到竞争不激烈的地方,容易变得堕落,不思进取。当然,如果你不喜欢竞争,喜欢安逸,那就不要选择北上广深了。
(2) 能去一二线城市就不去三四线城市。
为什么?因为一二线城市聚集了更多的资源,比如就业、教育、医疗等等,大家拼的更多的是能力和奋斗。如果你去三四线城市,有能力未必会有好的发展,除非你本身在那些城市有极强的人脉资源。
另外,像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周边都有几个发展不错的二线城市。比如广州周边有佛山和东莞,上海周边有苏州和杭州。
你如果选择在这些城市发展,就完全可以在周边城市实现职业发展的快捷切换。选择一个城市,就可以拥有2个、3个甚至更多个城市的就业机会,何乐而不为?
(3) 选择去自己人脉资源集聚的城市。
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刚毕业的毕业生没有什么社会资源,其实不然。大学毕业生人脉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亲戚成员的人脉资源、同学校友的人脉资源以及同乡的人脉资源。
这三个资源关键时刻能起大作用。如果你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孤身奋斗,身边没有这些资源,那我建议你可以在所选择的城市读个在职研究生或者MBA,将校友资源积累起来。
02 做好行业定位
行业定位非常重要,一旦入错行,将会影响到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就像前面提到过的赵总一样,因为毕业时选择行业的时候没有定位好,以致使自己后面的职业发展很被动。
怎么做好这个定位呢?
首先,要求行业本身提供的就业机会多,而且和其他行业具有相关性。
这样的话,你的就业机会不会被某一个行业限制住。
比如互联网行业,行业本身机会多,而且传统行业要转型都需要互联网人才,所以具有很强的行业相关性。
再比如管理咨询行业,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行业,完全有可能跳槽去其他行业。像万科和滴滴前副总裁陈炜,就是合益咨询集团跳槽过去的。
反过来,如果你选择了制造业,那有可能你的职业发展可能就局限在制造业了。不是说制造业不好,而是这样的行业缺少求职弹性。除非你是在500强,比如美的这样的企业工作,要不想跨行业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其次,重点关注新兴行业,尤其是国家最近提出的新基建行业。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生长周期,尽量选择处于成长期的行业,这样的行业机会多,发展情景好。
这里,重点建议大家关注最近国家提出的新基建行业,具体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这些领域代表了国家产业的战略调整方向,也代表了全球经济格局竞争的大方向。跟着大趋势走,绝对不会错。
总结一下
当我们在择业时一定要先定位好城市以及行业。选择大于努力,泥泞路上的跑车再快也快不过高速路上的摩托车。
接下来的第三篇,将和大家分享:国企、民企、外企究竟如何抉择。欢迎大家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