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开,出去,不要来这里!”房间里哥哥喊得歇斯底里,他似乎要崩溃了!
原来又是弟弟“惹”了他。
上完网课,他出来休息了。弟弟悄悄地跑进去把他上课的平板拿出来,指着对我说:“妈妈,哥哥上课排名99诶,还错了这么多。”
正在写着文章的我听完心里一惊,马上就逼问哥哥:“怎么回事?你今天上课干什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子?”
哥哥本来就被弟弟揭短激怒了,面对我的逼问,也没好生气地说:“怎么回事!你们想想我没吃饭上课,中途休息去吃饭,吃完上来已经上课了,错过了答题。还有一次你们又说弟弟的学校网课要拍照,我在上着课又被你们叫出来拍你们的合照,也没有答好题。我没答好是不是有你们的原因?”
我当时赶着自己写东西,听他说完也没再说什么,想着写完再跟他好好聊。
过了一会儿,他过来试探性地问我:“妈妈,那我还可以玩游戏吗?”
“玩游戏!你还想玩游戏,你刚才上课表现那么差,是不是偷偷玩游戏了?现在还想玩?”我劈头盖脸一顿骂。
“哇”!
他一听我说完就大声哭了起来,越哭越厉害,越哭越凶。一边哭一边说,把自己的怨气怒气发泄出来。接着就往房间跑,到房间里继续哭,弟弟也跟着进去看他哭,他就更怒了,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了。
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事情。想这事一定要解决了。
我深吸一口气,知道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应情感”了。但是说实话,我的心情并没有做到心平气和。是在控制着自己的对他有点不满的情绪。
搬了张椅子在他旁边坐下来,我没有肯定他的情感,而是问:“妈妈想问下你现在的心情是难过还是愤怒?是不能玩游戏而难过?还是被弟弟的的话激怒了?”
他还是继续大哭:“你说呢?两个都有。”
想到“反应情感”的第二步是拥抱孩子或者让孩子坐在自己腿上,我就去拉他的手过来,想让他和我坐在一起。但是拉不动。他的情绪还是很强烈。
我接着问:“妈妈想知道你是因为我们定好的规矩:白天没有偷玩游戏,晚上做完一天的事情就可以玩游戏。而妈妈没有答应你玩,觉得妈妈说话不算数而哭?还是因为自己上课表现不好被弟弟说出来被激怒而哭?如果是你做好了,妈妈做错了,没有让你玩游戏,妈妈改正。”
“就是你说话不算数。”他回答道。但是语气明显缓和了。
“好,那妈妈改正。我们还是按规矩执行。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商量看看今天的课错了那么多怎么纠正补回来?”我向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那我就明天上完课就补可以吗?”他情绪已经恢复了。
“行,那就去玩半个小时游戏吧,玩完早点睡觉。”我说。
“好,谢谢妈妈。”他开心起来了。
……
睡觉前我们在分享睡前“六件事”时,他说今天有烦恼:“妈妈冤枉了我,妈妈说了我,但是妈妈后面改正了。我的烦恼也说完了。”
这场风波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反省没有结束。
我首先又想到了那句话“知道和做到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知道不能再没有弄清楚事实之前不能随便批评孩子,但还是一听到弟弟“打小报告”就张口训斥哥哥。
我知道反应情感在接纳情绪时的重要性,却控制不好自己,没办法做到用同理心去和哥哥沟通。
我知道一句“我理解”很重要,一个拥抱很重要,却没做到……
我知道了很多所谓的“知识”,却在行动中没有做到。所以,家就是最好的修道场。我们在这里练习宽容,练习包容,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经常想起刘墉老师说的“从孩子的角度想想,也想想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用同理心角色交换,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要把关心孩子而不是批评训斥孩子,特别是当众批评孩子。把关心孩子本身,而不是成绩,分数,贵重的物品等其他外在的东西放在最首位。这才是无条件的爱!
今天还要好好跟弟弟谈谈打小报告等不当行为的问题。
我要多从家庭的常见事情中观察和找到教育的契机。你这样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