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四 12月21日 持续分享第162天。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说过:“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很喜欢这句话。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应对刺激的模式,是“豺狗模式”,有刺激直接到反应。而需要修炼的是“长颈鹿模式”。在“长颈鹿模式”中,刺激和反应之间隔着的是我们的需要。
今天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体验了一把“长颈鹿模式”,有些小得意。
我拿驾证很久了,因为平时开的少,技术很差,目前仍然仅仅限于跑直线的状态。所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停车,方便自己很快就能开出来,一直是个比较头疼的事。昨天夜晚,车是孩子爸爸开的,早晨我匆忙上班,一看车前后夹击,我是怎么也开不出来,时间又急,顿时火冒三丈。心想:明明知道我技术很差,还停在这样一个拐弯抹角的地方,这人真是没有眼色。好在那个当下,我及时叫停了自己的反应,以往“豺狗的模式”是:他的行为刺激到了我,他就是那个激起我反应的“坏人”,我的不舒服的感觉都是经由他引起。但我尝试使用“长颈鹿的模式”去觉察,我有什么需要呢?
原来,我一直有把车开的很熟练的需要,有被无微不至关怀的需要,但这些个需要一直未被满足。当前他的行为不过是激起了我的这个需求。当自我连接到这一点,我马上把关注点从指责抱怨他而转移到自己身上。马上会去思考:怎么做会让我以后车开的比较熟练呢?这个当下我该怎么把车开出来呢?是给他打电话请他帮忙开出来还是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可以帮到我?下次我可以直接告诉他,我的车技很差,需要他能体会到我……
如果我没有看见自己背后的需要,而是去指责抱怨他,等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形时,我依然会一样的怒不可遏,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任何帮助。“长颈鹿的模式”是需要不断练习,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满足我们需求的奴隶,学习做加法,逐渐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距离,所以感激那些激起我不舒服感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