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他需要帮助,还是你为了满足你的某种内在需求?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帮助,很多时候,似乎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我们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这样帮你,对你好,你却对我如此怎样怎样?令那位被帮者完全无语。因为那种感觉就像是帮助者高高在上,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可是我们发现很多这样的事情,被帮者到最后却心中有恨。
小林的父亲在他初中时,就告诉他咱家有钱,你一辈子都花不完。于是这句话在小林心里默默扎了根。他学习可以不必太努力,反正有父亲。本来学习不错的他有了懈怠的机会,高中没考上,直接去当兵了。紧接着,父亲托关系给他安排了机关单位。一年又一年他到了结婚年龄,父亲又帮助给他买了房子娶了媳妇儿,但小林却依靠父亲惯了,婚后住在父母家里,工资不够用,就问父亲要钱,后来父亲就希望小林很多事情都得听他的安排,如果不听,父亲就满腹怨恨,而小林对父亲也越来越不满。父亲认为,他一直在帮助小林,从小到大。小林理应什么都听他的安排,如果不听就是没有良心。但小林毕竟是成人,不可能很多事情都听父亲的安排。于是,父子之间累积了很多怨恨。类似这样的家庭纷争其实很多,父母帮孩子的同时,也是缓解自己对孩子的过分心疼,看不得孩子吃太苦,结果阻碍了孩子成长的步伐,同时也伤害了理应最亲的情感。
朋友之间也是如此,除非你帮助的时候是心甘情愿的,如果抱着希望对方偿还的心态,迟早会受伤,也会破坏彼此的友谊。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帮助他人,也是因为内心潜藏着自己比他人能力强、品德高尚等信念。按理说,帮助他人,他人很开心,本身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回报,我们那一刻也是心情愉悦的。因为助人,我们的眉眼之间会散发出温暖的善意,这种善意就是回报,会给我们带来好运。
所以,我觉得帮人之前,自己先好好感受一番,自己要帮助他人的发心是什么?纯粹地是为对方好自己也心甘情愿吗?如果不是,请帮人之前谨慎一些。人性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价值感,他也会大量做善事,或者做善事很多的人,基于人性的平衡,他也必须要做若干坏事,以便补偿自己。据说,香港慈善也有一些黑社会的人在做,因为他心理也需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