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须是功利的”初听此话颇为反感,听得多了也便不以为然了,再反思自身的状况觉得还蛮有道理。
纵观古今凡学习者都必功利,儒生读书为功名仕途,匠人学习为营生养家。若不功利学习就没了目的,若不功利刻苦求学哪来动力,若不功利再怎么学习也难有所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功利即是手段也是结果,人类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群体,若没有了功利,所谓的社会体系就会崩塌。
01
回想过往功利二字在我的概念里绝对是个贬义词,这也许跟我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有关,不论老师、家长、领导还是大众传媒,都说为人处事不要太功利。
而且,还用一个变种后的词语“急功近利”来教育人,确实他们展示给我们的那些急功近利的人结果都不怎么好。
于是,傻傻的我就有了一个傻傻的认知,视“功利”二字为洪水猛兽,谁要是说我功利我就跟谁急,就面红耳赤搜肠刮肚地找词为自己辩解。
事实是,功利一词本身的意思并不是贬义的,它是一个中性词,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它指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和效益。
可以说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讲求功利的,尽管你再怎么不喜欢这两个字。可功利是人的天性,是生存的本能。
读书学习更是如此,要不家长们也不会时刻督促着孩子们努力读书考名牌大学,而且在选择专业上还要反复推敲。
我们整个青春期的求学过程都是为将来毕业后走向社会铺路的。以期将来有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能凭着知识改变命运以至于改变世界。
在孩子们身上父母们的投入已经相当功利了,不是吗?
02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认知飞速变迁的时代,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能轻易地找到相对应的老师来教我们,而且动动手机就能学习。
因此,上网读书学习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问题是我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越学习越焦虑,越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懂,在知识的汪洋里我们越发饥渴,看到什么都想学,于是报了很多班,订阅了很多专栏。
一开始,因为高涨的热情还可勉强应付,没多久因疲于奔命而成了一团乱麻。很多学习项目就此弃置不理或干脆退出。
到头来什么也没学到,但又好像知道了点皮毛。于是,我们又会想起那句被人无数次的提及的那句话,就是韩寒说过的,“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一个疑问,也是一个疑惑,更多是一声感慨。人们只所以喜欢时不时地提起这句话,是因为感慨完了又可以该干嘛干嘛去了。
可人生不会因为几句感慨就改变了,正好相反,一个人感慨多了也就习惯了,对一些扎心的刺激的言语不但不再敏感,反而会变得充耳不闻,心如止水了。别以为这是什么修为,其实是一种荒废,是身心灵的残缺和衰败。
因为我们对于自身以及周遭发生的一切,都是看到了,却没有看见;听到了,却没有听见;想到了,却不复记忆,学习了却毫无成长。等到下一次再遇见,再感慨一回,再叹息一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03
直到有一天猛然惊醒,才发现自己虽有满腹道理,人生却只如初见一尘未变,环顾四周早已经翻天复地,自己彷佛来自千年以前。
不是我们没有学习,不是我们不思上进,也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梦想是人的天性,怎么可能没有呢?只是还未实现罢了,它依然停留在梦和想的层面。
我们不是很努力吗?是的,我们天天都在学习,无所不学,所有别人会的,懂的我们都要学,我们时刻都想打造一个完美的自己,我们打开手机或电脑里面的知识和信息铺天盖地,我们如饥似渴埋头学习,从不问自身的年龄,工作和本身的特长,以花费时间和浪费注意力为荣,因为这种杂学行为美其名曰:打造多维度竞争力。
可是,一个成人在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工作和日常时务外剩下能用来学习的时间其实很少。因此,选择读书学习的科目或技能必须是你的刚需,要么是你现阶段工作所需具备的才能,要么是你在不久的将来拓宽自身道路的一项知识或技能。
换言之,就是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加倍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技能,打造核心竞争力,创建个人品牌。然后,再逐步提高在其他领域的认知来扩展竞争维度。
成年人学习不再是为了好奇,而是为了自己更加出色。
说实在的,我们并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只有依附在生命上的时间和注意力与我们同在,学习就是用时间和当时的注意力换取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这段时间以及期间的注意力是不能重复使用的,用过了就没有了,就被销毁了。这是造物者的设计,人不能改变这个设定。
时间不同于金钱,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时光一去不复还。
那么,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时间的分配上做到精打细算,必须讲求效率和效益,按现在的话来说,“你所学的是否可以快速变现”。
所谓的变现就是看得见的成长,比如:认知升级,工作能力提升,人脉链接拓宽,单位时间价值上升,实现财富自由,帮助他人成长等等…
总之,成长就是一个人利用当下这一段不可重复使用的时间和注意力来提高自身将来时间的价值。
试问你是否满意自己当前的学习效率和效益呢?如果不是请再捋捋,把一些时间和注意力从某些事情上抽调回来,毕竟人生苦短,求学路上功利一点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