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连州地下河,遇到了三个和性别刻板印象有关的场景。
场景一:在溶洞内需要步行大概2公里,周围环境比较黑,路湿滑,有个男孩子走一半不想走,他妈妈说:你快点,很快就到了,你是男孩,男孩就是要坚强,要吃苦,你怎么像个女孩一样扭扭捏捏?
场景二:从溶洞出来,还要爬一段较长的楼梯才能到出口,有个八九岁的男孩用抱怨的语气说:唉,好远啊,我都走不动了。可能音调有些高,他爸爸说:你怎么像个娘炮一样?男孩问:什么是娘炮?爸爸说:明明是个男人,表现得娘娘的,不是娘炮是什么?男孩说:你才是娘炮!爸爸说:我看你就是。
场景三:一个小女孩胆子大,在溶洞里跑,她妈妈担心,说:你怎么像男孩子一样调皮呢?你看其他女孩子,都很文静,不像你。
男孩子调皮、阳刚、坚强,女孩子文静、柔弱、扭捏……这些都是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不同性别群体普遍存在的偏见。
这些刻板印象与生物性别无关,是人从社会生活中习得的。它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赋予不同性别群体的性别角色有关。
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
1 性别歧视
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通常被认为更有领导力、魄力和能力,而女性的社会角色常和家庭绑定,很多女性生产后甚至被扣上“一孕傻三年”的帽子,因此男性在职场上常能获得更多的晋升和招聘机会。许多校园霸凌也来自于性别刻板印象。男孩普遍认为应该阳刚,长相、举止、喜好如果“不够阳刚”,可能会被视为异类、娘炮、娘娘腔。玫瑰少年的悲剧直至今日仍在上演。对婚恋中的女博士的嘲讽,“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烂茶渣”,也是对女性的歧视。
2 个人枷锁
“男子汉大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动不动就哭你还是不是个男人”……这些社会期望让很多男性从小就不接纳自己拥有负面情绪,不敢正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甚至以流露负面情绪和展露弱点为耻。但情绪被压抑后,要么对内攻击,形成内耗,要么对外攻击,破坏人际关系。有研究认为男性寿命短于女性,与男性无法表达情绪有关。而女性则被要求顺从、听话、安静、照顾家庭,且社会上对女性的外形常有比男性苛刻得多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期待,很多女性会压抑或否定自己的需求,营造贤妻良母或超人妈妈的形象,或过度节食减肥以迎合“白瘦幼”的审美标准,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出现抑郁、焦虑。
3 二元对立思维
性别刻板印象还容易固化人的思维,让人只站在一个角度看世界,忽略了其他的角度和可能性,使社会的包容性减弱,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世界因参差而美丽”,多元、开放、平等、包容、动态是未来的价值观趋向。
怎样帮助孩子打破刻板印象
1 父母以身作则
刻板印象是从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需要提升自己对刻板印象的觉察度和敏感度。在家庭教育中尽量避免向孩子传递刻板印象。当他人向孩子传递刻板印象时,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打破。比如我儿子喜欢粉色,有朋友说粉色是女孩子才喜欢的颜色,男孩子不可以喜欢粉色。这时我会和儿子说,妈妈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男孩可以喜欢粉色,女孩也可以喜欢蓝色和黑色,喜欢什么是一个人的自由。
2 看见一个真正的孩子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帮助和引导孩子正面表达。被允许正面表达感受的孩子,他和自己的内心有更多的联结,这种联结对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很重要的,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良好自尊的基础。父母需要发现孩子身上的特质,帮助孩子扬长促短,不要用社会期待来要求孩子(比如男孩理科好,女孩文科好)。
3 培养多元和开放的思维
多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和儿子讲历史故事,每讲一个历史事件,我都会让儿子自己思考和评价这个人物,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等他把自己的看法发表完毕,我会告诉他一些主流的价值观或者存在争议的观点,再问他对这些观点有什么看法。孩子的思路,总能让我耳目一新。孩子本身就是多元和开放的,他们没有各种经验的束缚,更没有顾虑和枷锁。父母只需要不对他们的想法随意加以评判,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的思考和表达,他们自然能保持思维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4 做孩子的后盾和港湾
父母打破刻板印象,不代表别人能够打破刻板印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他人的评判、指责甚至歧视。这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必经之路。这时,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最大的包容、理解和接纳,支持和陪伴他一起去面对外界的声音。亲子关系良好的孩子,他的复原力和抗挫折力也会更强。
告诉孩子,你可以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某个身份或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