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读完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学习的书,和一些学习类的实用书不同的是,整本书并没有在强调一些方法论,而是从一些底层的原理来深层剖析高效学习的秘密。“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事情,如何打通高效学习的突破口?我觉得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值得与你分享。
全书都在围绕一个重要概念展开论述——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在了解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知识”。
我们每天接收到大量的文字、语音、视频信息,刷微博、看公众号文章、看书……我们是否就是在不断获取“知识”呢?很遗憾的告诉你,这可能只是自我安慰的假象。
一篇文章在没被人阅读时它只能称之为数据,阅读后转变成的仅仅是信息,只有当你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时,信息才变成了知识。
因此,书中对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而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
回到开头的问题:什么是临界知识?
知识与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而临界知识就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底层规律和基本定理。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更具体地说明“临界知识”。
比如,你知道从山顶上滚下的石头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这一信息,当遇到泥石流的时候就会往两侧山体跑,而不是试图顺着山谷与石头比赛。石头会越滚越快,这对你便是一个有用的知识。
不过,如果你懂得牛顿第二定律F=ma时,你就不仅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办法造出火箭。
F=ma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的指导我们行动的知识,便称之为“临界知识”。
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底层心态
【1】绿灯思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往往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原因是在潜意识中,人都是会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犯错的,而不去检讨自己是否正确。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性防卫”。
打破这种防卫的方法是建立绿灯思维。即当遇到不同观点或意见时,第一反应认可这个观点,而不要急着找理由反驳,思考这个观点能如何为自己所用,如何帮助自己。
【2】以慢为快
高效学习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需要我们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全力去攻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塞,而不是追求很多看起来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才能真正缩短学习的时间。
学习临界知识的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
我们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源自对事件本身的假设,基于假设行动进而产生一个结果。而反思应该是逆向思维,观察结果后研究原先的假设,还要避免自己在潜意识里把假设当成了事实,反思原来的假设并校正假设。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这也可以用在每日复盘和年度总结上,要避免看到结果总结好坏,而应该深入去反思为什么这样做没有达成想要的效果?多做反思而不是总结对我们的快速成长更有利。
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反思的习惯,你可以通过每日写反思日记的方法,无论是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失误,还是每一天所做的决策、对他人的承诺,都值得你去思考——这样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是否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的方法是在印象笔记中创建了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对于生活中各类事件的反思。
下面是我在阅读完本书后,根据书中内容总结设计的一张反思卡片,对于需要反思的事件,我会根据自己提前设置好的几个问题来引导自己深入思考,并达到反思的效果。
【2】以教为学
相信大家对于学习金字塔都不会陌生,在主动学习的三种学习方式中,“转教别人/立即应用”可以让你的学习吸收率达到90%。
这一点也说明了学习最高效的方法其实是把所学的东西转教给别人。在教会别人的过程中,你自己也能学到新东西。
想系统地学习运营知识,你可以开一个个人公众号,把你每天学到的运营知识以文章的方式输出给粉丝;
想了解自己对一门学科掌握了多少,试着把知识点解释给身边人听并尝试让他们听懂。
就如我现在输出的这一篇文章,其实也是在通过“教”的方式检验并回顾自己对《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理解和吸收。
【3】刻意练习
所谓刻意练习不仅仅指的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换个概念,元认知)。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离开个人舒适区,在学习区中不断地尝试,有意识地去设置自己的反馈机制,然后不断思考改进。
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比如我自己对新媒体运营这个领域感兴趣,而心理对于运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我就可以考虑从心理学的书籍中去寻找我需要的临界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在知道一个结论或概念时,还要去深究推导出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及原始出处。这样你会发现一个重要知识能运用的范围之广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能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这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概括而言,真正会学习的人,往往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在那些主要为了应对具体的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上,而是更加关注积累和运用临界知识。
与其参加很多的培训课程、看技巧文章,不如关注自己本身,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并考虑如何修正改进,花80%的时间在那20%的临界知识上,这才是撬动认知效率的杠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