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问你一个问题:这里有一组数字,1、2、3、4、5,这组数字的平均值是多少啊?你一定脱口而出,3。正确。问题是,这是数据思维吗?答案是,不是。这不是思维,这是人类先天携带的数字感。拜自然进化的福气,我们一出生,大脑里就有了数字感。不需要谁教,就知道,西瓜比芝麻大,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知道买一送一比什么都不送好;知道一个酒店有100间房,要隔离150人,就肯定有些房间不止会住一个人。虽然这些先天的数字感是获得数据思维的重要基础,但是它有时候也不靠谱,会把我们带沟里。比如在必胜客,很多人就觉得,两个6英寸的披萨和一个12英寸的披萨差不多大。但其实,你可以算一下,大小差远了。既然先天的数字感不是数据思维,那是不是后天学习到的本事才是呢?我们把任务升级一下,计算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这是十亿条规模的数据量,心算手算都不行了,必须动用数据处理工具。会用数学工具,这是不是数据思维?抱歉,这是技能,也不是思维。你一定会问,既然技能不算,那是不是我知道,用求平均值这个方法能算出平均收入,这件事是数据思维呢?还是很抱歉,这还不是思维,而是知识。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什么是数据思维呢?要我说,数据思维是使用数据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这是一个问题定义非常明确的任务,你只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这个任务就好。而数据思维,是针对问题的。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面临的任务并不明确,不是直接让你计算平均收入,而是一个大领导,就在电梯里问你:咱们国家去年城市居民的收入状况怎么样?你看,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且电梯里,你肯定不能长篇大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一个指标明晰地回答问题。一个有数据思维的人就应该这么思考:平均值反映的是一组数字的集中情况。但是收入这件事,各人之间的差别太大了。有人年收入过一亿,有人年收入还不到一万。过亿的人少,不到一万的人多,所以用平均值就不能反映全貌。如果要反映全貌,中位数就更合适。中位数在一组数字的中间位置。比如说中位数是2万元吧,那就意味着,中国城市居民有一半年收入比2万高,有一半比2万低。所以,如果你能脱口而出“用中位数表示”,那这就是一个特别有数据思维的回答。你看,这才是数据思维,使用数据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据思维是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