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从上次无意中在得到App上听了《三体》解读,对得到的印象忽然大好(偷笑),接连买了几个音频和课程。
利用几个在公交车上的早晨——其实只是2个,我听了一本书《如何学习》,介绍了《纽约时报》顶级科学记者总结出的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利用几次洗澡的时间,我听了一个课程,许岑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
《如何学习》的因为作者本人从事医学和科学类新闻报道超过30年,深度采访过众多脑科学、认知心理学领域专家学者,所以书中有很多关于大脑学习的科学知识。比如:记忆是如何形成、被存储和提取的?比如:遗忘是怎么回事?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而许岑,出身于新东方,雅思名师,罗永浩的爱徒,是一名跨界学习的高手,具体内容可以自行百度。
结合这本书和这个课程,但对我启发最大的,我觉得也对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对想帮助孩子获取更好学习成绩的家长都有用的,是这几点。
2
一、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明确的目标。
在许岑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课程中,提到“不谈兴趣,用任务驱动学习”,我觉得很有道理。
要知道,人做事的驱动来自两方面,一个是来自内部,兴趣就是很强的内部驱动,一个是外部驱动,也就是完成任务之后的奖励。
所以我们看,希望孩子学习好,当然尽可能去调动孩子的内驱力,比如: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但是有的孩子就是对学习没兴趣,这时候怎么办?也许可以尝试一下任务驱动。
比如:读好一篇课文,录成音频传到网上让别人来听,
比如:弹好一首曲子,争取在比赛中获奖……
至于给你的孩子树立什么样的目标,能达到有效的驱动,就要看你对孩子的了解和你的智慧了。
3
二、充足的睡眠。
脑科学领域有一个主流共识,睡眠可以帮助大脑巩固记忆,还可以把一些分散的、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信息给联接起来,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之前我备考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了解到人的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一个最特殊的阶段,叫“快速眼动阶段”。在这时候,大脑做了很多信息整理工作,深化和巩固醒着的时候学到的技艺。
这个知识点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
一定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要起早贪黑、长途跋涉去上学。由于路远、堵车,早上必须早起。中午在学校吃午饭,不回家,更不能午睡。
那怎么办呢?那就晚上早睡,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据我所知,有的学生睡觉很晚,有时候是因为补课,有时候是因为家长下班晚,我还遇到过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时候睡着了的情况。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可能学习好吗?
4
三、切换学习的环境。
我们一般认为,学习就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但是《如何学习》的作者建议:学习的时候,多换几个环境,会帮你记得更牢。
为什么呢?因为学习的时候,人不仅仅学习和记忆知识,还会记住学习时的场景。有时候会因为独特的场景,帮助学习的知识记得更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在哪一门课上,因为老师的特殊口音,记住了一个名词;我上初中的时候,生物学得很一般,唯独对一个名词至今印象深刻,“腔肠动物”——我们的老师普通话说得不准,他说这个词的时候,夹杂着地方话的音调,不土不洋,产生一种莫名的喜感。
在哪门课上,因为一个笑话,记住了一个难记的人名。我在自考的时候,学习文艺概论的课上,讲到一个重要人物——爱德华泰勒,当时我们同学开玩笑说“爱上刘德华,太乐呵了”,我就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古怪的外国人名。
5
四、交替学习。
在《如何学习》一书中是指,把既相关又不相同的题材混合到一起学习。而心理学家发现,交替学习,题学习可以增强大脑的辨认能力。
我对这一点的理解有:
第一,我觉得不同学科也可以交替学习,这恰恰符合了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调动了眼口手耳目等多种感官,去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不同学科交替学习,也可以缓解疲劳和枯燥。
第二,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在践行着交替学习的理论。每节课上,老师都是用不同的形式——说、看、写、唱、画、跳等,用不同的素材——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们在家里给孩子复习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交替学习的方法,既能保证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减缓学习的疲劳和枯燥。